振武军
①军制。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唐在鲜卑拓跋部故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设振武军节度使,军政合一,镇守该地并防御※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唐亡,其管辖区相继被西突厥沙陀部、契丹族占据。 ②地名。因唐肃宗时在古盛乐城设振武军节度使,管辖※白道川(今呼和浩特平原),故白道川又称为振武军。其前后史地沿革、民族居迁详“丰州滩”(198页)。
①军制。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唐在鲜卑拓跋部故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设振武军节度使,军政合一,镇守该地并防御※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唐亡,其管辖区相继被西突厥沙陀部、契丹族占据。 ②地名。因唐肃宗时在古盛乐城设振武军节度使,管辖※白道川(今呼和浩特平原),故白道川又称为振武军。其前后史地沿革、民族居迁详“丰州滩”(198页)。
?—934五代后唐将领。沙陀三部落人。幼以骑射事李嗣源,累迁至列校。李嗣源即位(明宗),拜澄州刺史、河阳马步都将。从王晏球破王都于定州,迁侍卫步军都虞候,领寿州节度使。后改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充河中副招
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参见“潘名杰”(2528页)。
见“真寂寺”(1819页)。
达斡尔人传说中的英雄。所处时代说法不一,一说为唐朝,一说为清初。相传为达斡尔人首领,英勇善战,几经迁徙,先自黑龙江北岸迁至南岸,后由黑龙江上游渡江西去,其后裔为今天达斡尔族的先人。
见“季父房”(1454页)。
党项部族名。地在环州(今甘肃环县)境。本附属于宋朝。宋景德二年(1005)二月,拓跋部首领李德明侵宋环州,破其族部,执其首领都子等。大中祥符六年(1013)九月,都子率部族还,宋朝遣使抚慰之。
吐谷浑氏族、部落名。以部为氏。又作他娄屯、七那楼、乙那楼、那蒌氏、那蒌,后改称蒌氏。本为辽东鲜卑。晋太康年间(280—289),随*吐谷浑西迁甘肃、青海一带,成为吐谷浑国诸部之一。鲜卑拓跋氏所建北魏政
?—1432明代撒里畏兀儿首领。又译散西思。明洪武四年(1371),任曲先卫指挥同知。永乐二十二年(1424),因与安定卫指挥哈三之孙散哥劫杀朝使,遭都指挥李英攻击,逃遁。宣德(1426—1435)初
?—1878清朝大臣。满洲正红旗人,瓜尔佳氏。咸丰进士。同治元年(1862),官至镶黄旗蒙古副都统、左侍郎。任内曾承办香山樱桃沟等处工程。十一年(1872),稽察会同译馆事务。旋授总管内务府大臣、管理
契丹语作“斡鲁朵”。是由契丹王朝产生,沿袭至金、元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一说创于契丹开国初,《辽史·兵卫制》记:“太祖(※耶律阿保机)以迭刺部受禅,分本部为五院、六院,统以皇族,而亲卫缺然,乃立斡鲁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