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拓跋氏

拓跋氏

①古部落名。鲜卑的一支,以部为氏。原居于大鲜卑山一带,即今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近年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的※嘎仙洞中,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太武帝拓跋焘派李敞祭祖时刊刻于石壁上的祝文,进一步证实了此点。相传至远祖拓跋毛时,统辖36部落、99大姓。至东汉初年拓跋推寅时期,乘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之机,南迁今呼伦贝尔草原。后进据河套北部固阳阴山一带匈奴故地,成为鲜卑联盟成员。并与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融合,日益壮大,故有的史书认为“拓跋”为“鲜卑父胡母”所繁衍之后裔。而《魏书·序纪》却以拓跋氏为黄帝后裔,称“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东汉桓帝时(146—167),鲜卑部落联盟首领檀石槐分鲜卑为东、中、西三部,自上谷(今河北怀来)以西至敦煌为西部,一说拓跋氏世为西部大人(有的学者则认为拓跋部推寅与西部大人日律推演非一人)。鲜卑联盟瓦解后,自成一部。曹魏黄初(220—226)初年,※拓跋力微为首领,并没鹿回部,势渐盛,拥兵20余万,组成部落联盟,包括拓跋八部及异姓75部、四方诸姓35部。甘露三年(258),政治中心由河套北部迁汉定襄郡之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西晋怀帝时(306—313), ※拓跋猗卢入居代郡(治今河北蔚县西南),受封为大单于、代公。建兴三年(315),被封为代王,置官属,定刑法,建立代国(一说始于338年),为拓跋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部众原以牧猎为业,进入中原后,农业日趋发展。※拓跋郁律时,“控弦上马,将有百万”,雄于北方。※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十九年(376),为前秦所灭,部众被分成河东、河西两部,分别属匈奴独孤部刘库仁和铁弗匈奴刘卫辰管辖。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拓跋珪复国,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迁都洛阳。次年,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二十年,改姓元氏,并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汉化。其疆域东起辽西,西至新疆东部,南达秦岭、淮南,北抵蒙古高原。永熙三年(534),分裂为东西魏。后※东魏为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北齐取代,※西魏为鲜卑宇文氏所建北周取代。拓跋贵族在北齐、北周乃至隋、唐政权中,官居高位者甚多,入隋唐后,其部众逐渐与汉族等融合。②唐代党项羌部落名。依部族姓氏命名,属党项八部之一。今人考其原居地在今甘肃迭部至四川松潘之铁巴诸部。唐初附于唐朝,其部内徙陕北,曾受唐封李姓,宋封赵姓,为建立西夏王朝之皇族。参见“党项羌”(1864页)。

附:拓跋鲜卑初期世系表(拓跋毛至力微)

(后见代国、北魏世系)

猜你喜欢

  • 见“糺” (1276页)。

  • 董善明

    唐代南诏工艺师。白族先民。叶榆(今云南大理)人。唐天宝(742—756)间,主持铸造崇圣寺(在今大理城西北的点苍山莲花峰下)雨铜观音巨像,置于崇圣寺千寻塔观音殿中。像高24尺许。谢肇淛《滇略》传其名称

  • 玄菟郡

    古地方政区名。西汉元封四年(前107,一作三年)置。领高句骊、上殷台、西盖马三县,隶幽州。治所初在沃沮城(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始元五年(前82)徙治高句骊县(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南兴京老城附近)。

  • 舍利郎君

    见“耶律休哥”(1310页)。 ②见“舍利”(1467页)。

  • 源子邕

    即“源子雍”(2404页)。

  • 阳音都谷

    唐南诏总督元帅。纳西族。唐玄宗开元中(713—741),六诏并属南诏,为三甸总管,服南诏统领。玄宗天宝(742—756)中,以南诏阁罗凤叛唐,陷嶲州,充先锋,挟虏唐西泸令郑回,以功升总督元帅。

  • 打差

    藏语音译,意即“马差”。解放前甘孜藏族地区封建领主对农奴的一种剥削方式。原土司规定领种份地比※“人差”多、经济较富裕的差巴(支差的人)担当此役,每户须出人、牛、马为领主服役,须向领主纳粮、柴草、鸡、羊

  • 康国

    ①西域古国名。又作悉万斤、萨末鞬、飒秣建。昭武九姓国之一。位于今中亚两河流域撒马尔罕地区。建都于萨宝水上阿禄迪城。居民为康居之后,从事游牧,迁徙无常。王姓温,大月氏人。先世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南北朝时为

  • 太和五铢钱

    拓跋鲜卑所建北魏铜币名。五铢钱重五铢(汉时二十四铢合一两,十六两合一斤),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东汉、蜀汉、晋、南齐、梁、陈、北魏、隋等皆有铸造,重量、形制、大小

  • 马尕大

    见“马悟真”(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