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忽雷

忽雷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弹拨乐器。其渊源及语源待考。一说蒙古语称之为“胡尔”,为※火不思的变异。今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小忽雷出自晚唐。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及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时韩滉(723—787)在朝供职,奉使入蜀,以桫椤檀木为二琴,“大者曰大忽雷,小者曰小忽雷”。唐文宗(826—840年在位)时,“有内入郑中丞善胡琴,内库二琵琶,号大、小忽雷,郑尝弹小忽雷”。大忽雷长“二尺八寸五分”,设二弦轴,左右各一;小忽雷长“一尺四寸七分”,二弦轴同设一侧。琴头雕螭首,音箱似螳螂腹,上蒙蟒皮,张两根丝弦,木质琴码,音色“清越而哀”。大忽雷后为元末杨维槙收藏,小忽雷至清初在北京市上出现,为孔尚任购得。清末,均为贵池学者刘世珩收藏。宣统三年(1911),刘将有关诗文辑为《双忽雷本事》,并附有双忽雷图象。实物和资料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 噶启松

    藏语音译,俗称“卡冈”。西藏地方铸造的铜币之一。面值作藏银2分5厘。1909、1913、1918、1920年先后铸造发行。在西藏地方流通的旧币中,面值最小。1909年铸造的有两种,一种图案文字与“桑冈

  • 黄可经

    清永淳十三屯壮族人民抗租首领。广西永淳县那决屯望阜村人。壮族。道光末年,永淳一带壮族地区地主对佃农肆意盘剥,民情激愤。咸丰元年(1851),与杨隆盛、陆锦钦等结盟拜会,竖旗聚众,倡议抗租,提出“一县土

  • 佛宁

    见“猛安谋克”(2077页)。

  • 顾馥春

    即“岩大五”(1408页)。

  • 摩琳卫

    见“毛怜卫”(360页)。

  • 大司农司

    元代官署名。执掌农政,管理农桑、水利、学校、饥荒等事。世祖至元七年(1270)二月,初立司农司,领四道巡行劝农司。十二月,改为大司农司,添设巡行劝农使,副使四员。十四年罢,以按察司兼领劝农司。十八年,

  • 密鲁扒

    傈僳语音译。傈僳族中基督教会的会长。司掌教会中的一切事务。为专业神职人员,依靠教徒奉献的“上帝粮”(圣粮)为生。基督教于1913年传入滇西北怒江傈僳族地区,在当地分设教区,建立教堂,发展教徒。旧时怒江

  • 图卢部

    见“图鲁部”(1437页)。

  • 都维

    壮语音译,意为“奴婢”。唐宋元明清邕州羁縻州壮族峒主的家奴。来源于被掳掠的“山僚”,或自购买、陪嫁所得的男女人口,给田使耕,互相婚配,世代隶属,无人身自由。属于农奴阶级中的最低阶层。南宋范成大《桂海虞

  • 达施

    怒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怒江地区怒族人对一种祭鬼巫师的称呼。过去怒族人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的疾病与死亡,皆为各种“鬼灵”所害,因而产生了主持祭鬼、驱鬼的巫师,“达施”为其中一种,能查知病者为何种“鬼”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