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忽雷

忽雷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弹拨乐器。其渊源及语源待考。一说蒙古语称之为“胡尔”,为※火不思的变异。今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小忽雷出自晚唐。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及宋代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时韩滉(723—787)在朝供职,奉使入蜀,以桫椤檀木为二琴,“大者曰大忽雷,小者曰小忽雷”。唐文宗(826—840年在位)时,“有内入郑中丞善胡琴,内库二琵琶,号大、小忽雷,郑尝弹小忽雷”。大忽雷长“二尺八寸五分”,设二弦轴,左右各一;小忽雷长“一尺四寸七分”,二弦轴同设一侧。琴头雕螭首,音箱似螳螂腹,上蒙蟒皮,张两根丝弦,木质琴码,音色“清越而哀”。大忽雷后为元末杨维槙收藏,小忽雷至清初在北京市上出现,为孔尚任购得。清末,均为贵池学者刘世珩收藏。宣统三年(1911),刘将有关诗文辑为《双忽雷本事》,并附有双忽雷图象。实物和资料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 灵峰县

    渤海王国置。为中京显德府汤州辖县之一(一说为州附郭县),县治故址今有人说在今吉林省敦化县西北之额穆。辽灭渤海后,其民似先被迁居今辽宁辽阳市西北,辽圣宗统和三年(985,一作四年),再迁至辽西,置灵山县

  • 玛木特·额敏

    ?—1597托钵僧。又称伊禅卡兰。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祖。和卓※玛哈图木·阿杂木长子。原籍中亚撒马尔罕达合比德村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左右,继袭父位。相传早年为与弟伊斯哈克·瓦里争夺教派领导

  • 沙毕那尔

    见“庙丁”(1498页)。

  • 传召

    见“传大召”(794页)。

  • 达姤部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亦称达搯室韦。史称该部分布于古冻末河、那河流域,学界对此二河比定不一,今所在无定论,有四说:一说在嫩江下游以西今吉林省大安县至黑龙江省扎赉特旗地区;或认为应在今松花江下游以南、以东地

  • 南郡蛮

    秦代南郡诸民族的总称。春秋战国时称※荆蛮,属楚地。秦时,其民以幪布、鸡羽等缴纳义赋。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南郡※潳山(今属湖北江陵境内)少数民族雷迁等起兵反汉,被武威将军刘尚讨破,其族人被迫

  • 让比

    普米语音译,意为“给羊子”。普米族的一种丧葬仪式。流行于川、滇普米族地区。即将羊作为死者化身祭奠。常在同氏族中辈分相同的老人全部去世后一起举行,或夫妻双亡后合葬时举行。届时,远近亲友皆被邀请,其中舅舅

  • 匠军

    元代军兵之一种。《元史·兵志一》:“取匠为军,曰匠军”。随军服役,以资军需。初置匠军千户所统之。英宗至治三年(1323),罢匠军千户所。

  • 甲不太爷

    旧时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地区佛主之一。传说原来木戛区勐糯寨百姓,后外出学佛,修行三四年后回勐糯,筑起佛房,成了佛爷,利用传播佛理建立威信,最后成为木戛区各寨的宗教头人和政治首领。主宰辖区内一切重大事务。

  • 格坚皇帝

    见“硕德八剌”(20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