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德宏

德宏

地名。傣语音译,“德”意为“下面”,“宏”意为“怒江”(潞江),合称“怒江下游地方”。指云南潞西、瑞丽、盈江、梁河、陇川一带傣族地区。现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简称。属古“乘象国”(“滇越”)。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设置哀牢、博南2县,建永昌郡。蜀汉因之,西晋置宁州,统辖益州、建宁、云南和永昌4郡,德宏属宁州。唐初属剑南道姚州都督管辖,为金齿部,今潞西为茫施部。南诏时期归永昌节度使管辖。大理时期,以怒江为界,江西属腾冲府,江东的茫施为弄谋甸,属永昌府,元初,属金齿等处宣抚司。至元十三年(1276),设大理金齿都元帅府,在潞西设茫施路,盈江设镇西路,陇川设平缅路,瑞丽设麓川路,梁河设南甸军民府,盈江西北设南赕。十五年,设六路军民总督府,统管柔远路(今潞江坝)、镇康路和上述4路1赕。14世纪初,麓川路总管思可法勃起,并吞诸路,建立地方政权,元朝遂设麓川平缅宣慰使司,至正十五年(1355)授予宣慰使职。明洪武十五年(1382),授予思伦法为麓川宣慰使。十七年,改设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明朝※“三征麓川”之后废宣慰司,建南甸、干崖、陇川宣抚司,芒市御夷长官司,户撒、腊撒长官司。不久又分设盏达、遮放副宣抚司,升芒市为安抚司。万历三十七年(1609),分陇川地建立勐卯安抚司。清沿明制。18世纪初,将南甸、干崖、陇川、盏达、户撒、腊撒改隶腾越州。乾隆三十一年(1766),永昌府同知移驻龙陵后,将芒市、遮放改隶龙陵厅。光绪三十五年(1899),中英勘界后,增设勐板土千总,归龙陵厅管辖。民国以来,实行土流并存制度,设弹压委员,以“管慑控驭”各土司。1931年,废除土司名称,正式定名为潞西、梁河、盈江、莲山、陇川和瑞丽等6个设治局。世袭土司和委派的流官同时统治的局面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猜你喜欢

  • 英吉沙尔

    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维吾尔语“新城”之意。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乾隆二十四年(1759),设总兵。三十一年(1766),改设领队大臣,隶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光绪九年(1883)

  • 拔曳固

    即“拔也古”(1363页)。

  • 草苗

    苗族之俗称。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与※老苗为不同支系。男束发,女挽髻,男衣左衽,女衣对襟,短裙,赤足。头饰银簪、项圈等。妇女用兜肚,与※黑苗同,讲黔东方言。相传与老苗移入广西时间不同,晚于老苗。

  • 芒儿者安抚司

    明代四川土司名。正统五年(1440)七月置。隶松潘卫。治所在今四川松潘西毛儿盖。时松潘百户凯向松潘卫指挥使司报称,近已招抚各番寨“生番”13000余户,请设衙署辖之。英宗许之,遂置芒儿

  • 曹廷杰

    1850—1926近代东北民族史地学家。字彝卿。湖北枝江人。汉族。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廪贡生考入北京国史馆,任汉誊录。光绪九年(1883),投吉林将军,被派往三姓靖边军后路营中,办理边务文案。

  • 石绍雍

    即“臬捩鸡”(1890页)。

  • 赛里舍

    又记作“赛咿奢”。契丹语,意“月好”。契丹族对“中元节”(七月十五日)的称谓。依俗,节前三天(七月十三日),夜,契丹皇帝离开行宫,向西30里设帐寝宿,先于该处备好酒馔,十四日,皇帝与诸

  • 李润羌

    羌部落名。东汉开始强迁西羌于内郡,大批氐羌徙居于凉、并二州及三辅等地。魏晋时,陕西关中渭北高原西起彬县、旬邑,东至韩城、郃阳成为羌、氐、卢水等族的居住地带,或一族为聚落,或数族为聚落,渐成小邑,发展成

  • 迦布罗

    见“高附”(1907页)。

  • 鄂舒尔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宗教节日。又称乌苏尔、阿舒拉。原是伊斯兰教什叶派教徒的祭典。为纪念穆罕默德的孙子侯赛音·伊本·阿里和哈桑·伊本·阿里殉难而举行。后演变为节日。当天,诵经作乐,超度父母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