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小和卓木之乱

大小和卓木之乱

清乾隆年间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反清叛乱。一称“大小和卓之乱”、“布拉呢敦、霍集占之乱”。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平定达瓦齐政权,大和卓木布拉呢敦与弟小和卓木霍集占献籍迎降。同年夏,清廷命布拉呢敦招抚天山南路,令霍集占驻伊犁辖旧属。布拉呢敦初无意分立割据,惟思“安集各城,听候大皇帝谕旨”。后因阿睦尔撒纳反清,霍集占乘机逃往南疆,一意鼓噪,要求“自长一方”,乃叛。清定边右副将军兆惠遣副都统阿敏道前往招服,为所杀。复任意苛剥百姓,攫取重额租税,残酷镇压黑山派徒众。霍集占自称“巴图尔汗”,偕布拉呢敦分守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和喀什噶尔(今喀什)。库车阿奇木伯克鄂对、拜城阿奇木伯克噶岱默特、阿克苏伯克色提巴尔氐被迫弃家投伊犁清军。清廷派兵征讨,大小和卓木先拒雅尔哈善等于库车,继围定边将军兆惠于喀喇乌苏(黑水),暂胜,及援军至,解围。二十四年(1759),清廷再次出兵。夏,在清大军压境下,裹胁维吾尔族众弃叶尔羌、喀什噶尔西遁,谋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境内),相继受挫于霍斯库鲁克山(双耳山)、阿尔楚尔岭、伊西洱库尔淖尔(叶什勒池)。七月二十八日为巴达克山部酋长素勒坦沙所杀,乱平。

猜你喜欢

  • 太波嘎列

    门巴族民间叙事诗。相传由诗中的主人公太波嘎列创作。全诗分牛的降生、牵牛、放牧、搭帐蓬、拴牧犬、挤牛奶、打酥油、迁牧场等共14章,458行。叙述传说中的门巴族牧业始祖太波嘎列艰难创业,为民造福的经历。反

  • 斡孛黑

    蒙古语音译。意为“氏族”。《元朝秘史》释为“姓”或“姓氏”。为氏族制度下同一祖先后裔组成的血缘组织。氏族名称即为本氏族成员的姓氏,故“氏族”、“姓氏”通称“斡孛黑”。据《南村辍耕录》,蒙古的氏族有72

  • 河西回鹘

    古族名。亦称甘州回鹘(或甘州辉和尔)。9世纪40年代回鹘西迁的1支。其渊源:一说源自公元1世纪迁入河西的丁零;一说源于7世纪后期徙至甘、凉一带的部分漠北回鹘。9世纪30年代末漠北回鹘汗国崩溃后,其中一

  • 斡东

    土族语音译,意为“灵轿”。即木制轿式寿材。旧时青海互助、同仁等地土族葬具。人死后,用其抬至火葬地,将尸体面西置于事先用120片土石块砌成的火化炉灶上,砸碎斡东,以柏树枝点火焚化之。制作精致,尤以老年人

  • 额尔格尔珠珥

    ?—1650清初将领。蒙古族。世居嘉叟儿地方。崇德二年(1637),随睿亲王多尔衮征明,同噶尔玛击败劫营之敌兵。六年(1641),复败松山明军兵。七年,再败来犯之明经略洪承畴骑兵。顺治元年(1644)

  • 仓曹

    唐时南诏初期国务行政机构六曹之一。参见“六曹”(382页)。

  • 朵里不花

    元朝官员。又译朵列不花。蒙古族。字端甫。初任宿卫官,累官辽阳行省右丞、平章政事。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迁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与平章阿儿浑沙分道镇压陈友谅之天完军。泛海南下,趋广东,驻军揭阳,收降徭

  • 北元

    史学界对元室北迁后的称呼。始见于郑麟趾(1359—1468)著《高丽史·恭愍王世家》(1451年成书),沿用至今。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明将徐达、常遇春(回族)等北取中原,会师元大都

  • 楼烦之戎

    古族名。一说为狄种。春秋时与林胡并居于晋北。战国时东与赵为邻,居晋西岚山。赵武灵王来攻,附属于赵。汉初,匈奴强大,举兵南下,与林胡皆为所并。

  • 西藏贸易章程

    有关外商于西藏进行贸易应遵守之规定。乾隆五十八年(1793)善后章程规定:准许在藏居住贸易的巴勒布、克什米尔等进行兴贩,由其头目按名造册,存驻藏大臣衙门备查;巴勒布商民每年准贸易3次,克什米尔商人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