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木之役

土木之役

瓦剌与明朝间的战役之一。或称“土木之变”、“己巳之变”。瓦剌为蒙古族一支,经过马哈木、脱懽时期发展,至也先即位后,势力所及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端,南临长城。既与明廷通贡互市,又伺机发动军事进攻,以图实现重建大元一统天下之宿愿。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乘明廷宦臣王振专权,防务废弛之际,以明廷“悔婚”、“减岁赐”为由,兵分四路进扰中原:也先自率精锐为中路,攻大同,夺取战略要地,威逼明廷;阿剌知院率军为北路,攻宣府,围赤城,进窥居庸关;脱脱不花与兀良哈三卫为东路,袭辽东;另遣军攻掠甘肃,牵制明廷兵力。七月十六日,明英宗受王振怂恿,率号称五十万之军仓促亲征。车驾所过之地战云迷漫,伏尸满野,再加暴雨连日,饥寒交迫,士气低落。而也先侦知明军主力出征,遂主动北撤,退伏塞外,诱师深入。八月初一,英宗至大同,得各地明军惨败消息,惊慌退兵东归。初王振欲显荣耀,邀英宗幸其老家蔚州(今河北尉县),故决定由西线紫荆关返京师。初三,明军刚行四十里,王振又恐大军路过其家乡,损毁庄稼,即命令全军折回东北,改由宣府经居庸关入京师。也先获悉消息后,利用蒙古骑兵倏往忽来之特点,迅速突入长城,跟踪追击。十四日,明军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王振以辎重未至,拒绝入怀来城之建议,下令大军暂驻狼山,其地势高亢缺水,人马饥渴疲惫不堪。此时,也先率两万轻骑从西北鹞儿岭(今河北涿鹿西北),包围狼山,攻袭麻峪口,占领土木堡西北、西南要地,并控制堡南的唯一水源,而阿剌知院从东北赤城、永宁断明军归路。十五日,也先佯退,遣使持书讲和,以麻痹明军,待机歼敌。明英宗欲摆脱困境,遂遣使往瓦剌军营议和。瓦剌军乘明军移营就水之际,突从四面冲杀。明军猝不及防,将士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为乱军所杀,军械、辎重大多为瓦剌所夺。土木之役后,也先率军出塞休整,伺机南进。十月,挟英宗进攻京师,受到以于谦为首的京师等地军民猛烈抗击,损师折将,遂于景泰元年(1450)八月,与明廷议和,送回英宗,恢复通贡互市及睦边关系。

猜你喜欢

  • 端木绰

    清代书画家。字次刘,号云樵。江苏上元(今属南京)人。回族。嘉庆十五年(1801)举人。工画,尤擅山水。其精能评入逸品。又工书法,尤善行、楷。

  • 屋惹

    即“兀惹”(107页)。

  • 白水涧道

    即今新疆乌鲁木齐经过板城至吐鲁番所经天山白杨沟谷道。系唐代西州通往天山南北的重要通道。唐《西州图经》载:“道出交河县界西北,向处月已西诸蕃,足水草,通车马”。沿途出土有汉、唐、元诸代墓葬。

  • 墨尔色

    即“郭道甫”(1904页)。

  • 托多额尔德尼

    ?—1692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赛者诺颜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索诺木和硕齐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率兵拒准噶尔部噶尔丹掠,继与兄乌巴达率众附清,诏附乌喇特界游牧。二十九年(1

  • 雄常

    即“雒常”(2457页)。

  • 三苗

    传说中古部落名。亦称有苗、苗民。南蛮的一支,据说曾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一说系九黎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彭蠡(今江西鄱阳湖以北)、洞庭湖、文山(今江西吉水县东南)及衡山(今安徽霍山县南)之间。唐虞夏时期为

  • 铁保

    1752—1824清朝大臣、学者。满洲正黄旗人。先世姓觉罗,后改栋鄂氏。字冶亭,一字梅庵。乾隆进士。历任吏部主事、郎中、户部员外郎、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嘉庆元年(1796),任《八旗通志》总裁,续修《

  • 顺宁雄摩布朗族起义

    明宣德二年(1427)二月,雄摩等十五寨布朗族因不堪官府和土官的欺压和征索,聚众起义,杀顺宁(今云南凤庆)十夫长阿茂等并土兵80人。清廷发云南官军、大侯等4长官司及顺宁、鹤庆2府土兵,委都督同知沐昂等

  • 翁模

    旧时京族地区负责村寨“哈亭”(神庙)烧香之人。由村寨“嘎古”(长老)推选,经神前占卜而定,任者必须人财两旺、儿孙满堂和妻媳俱全,且任职前要为群众抬过棺材和为神庙服过杂役。任期为3年,任职期间可耕种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