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族宴席曲

回族宴席曲

回族说唱艺术。俗称“家曲”。回族举行婚礼时,邀请民间歌手演唱的曲调。流行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宁夏、新疆等回族聚居地区。分散曲、叙事曲、五更曲、说唱曲(也称“打调”)和酒曲等五种。其传统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和对唱等。据考证,系由元初的一种民族民间散曲演变而来。青海民和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歌手还进行化妆。一般还伴有原始舞蹈动作和溶入拳术,故多用拳术名之,如“鹞子翻身”、“黑鹰展翅”、“雁落平沙”等。基本上是2人或4人对歌对舞,众人伴唱。每首曲调,一般都有固定的动作,其舞姿刚健挺拔、潇洒奔放。其曲调婉转柔和、优美轻快、节奏性强。很适宜于舞蹈。一般一词一调,也有一词多调者。内容多演说历史故事和传说,也有将回族习俗及道德观念编成曲词者。除有的表达传统爱情故事外,一般不直接表达爱情。词讲究文雅。均由男子演唱,妇女不能参加。代表作有:《方四娘》、《送兵》、《虎狼马》、《莫奈何》、《黄菊花》、《高大人领兵上口外》、《白娘子》、《孟姜女》、《昭君娘娘过北番》等。

猜你喜欢

  • 玛呢巴达喇

    ?—1832清朝蒙古王公。土默特部人。札萨克固山贝子朋素克琳亲第四子。嘉庆四年(1799),袭札萨克固山贝子。六年(1801)三月,命乾清门行走。十二月,尚四公主,授固伦额驸,命御前行走,赏双眼花翎。

  • 瑶斑布

    瑶族传统染织工艺品。其法先以木板二片,镂成各种精美花纹,染时用以夹自织白布,把溶蜡灌入其中,而后去板取布,放进蓝色染缸受染,染后煮布去蜡,即呈现精细的斑花,故名。通常又称“蜡染”,其法流传至今。

  • 农说

    书名。农学著述。明代回族学者※马一龙撰。本书为作者考察农耕,与探讨耕作理论之作。以哲学论农,为古代农业文献所罕见。惟论证多用旧理学家之说,虽文字深奥,然言简意赅。有《宝颜堂秘笈》、《广百川学海》、《二

  • 李璧

    明代地方官员。字白夫。广西武缘县止戈乡人。壮族。自幼勤奋好学,知书识礼。弘治八年(1495),应乡试中举。先后赴浙江兰溪县和仁和县任“教谕”,潜心施教,诲人不倦,生员深感其德。正德十年(1515),升

  • 木匣人递

    元代省、部、台、院发急速公文之制。因过去传递公文、只用封皮加封入递,常因雨水浸湿,泄露机密,为防止此弊,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用木匣入递。匣长1尺,宽4寸,高3寸,黑漆红字书号。匣子带锁一付,先

  • 河西敕勒

    敕勒之一部分。即指黄河河套以西地区的敕勒。北魏神䴥二年(429),太武帝拓跋焘将数十万敕勒(高车)从漠北迁于漠南。次年,敕勒新民(包括一部分柔然人),不堪忍受北魏将吏侵夺,欲待牛马饱草后

  • 扯手带

    骑马使用的一种带子。用丝线或棉线织成,长1丈至2丈,宽1寸5分,双层。射箭时作为腰带围系在长袍外面的腰间,骑马或乘车时用作缰绳,则称之为“马扯手”。清代以带的颜色区分等级,皇帝使用明黄色,亲王、郡王使

  • 乔是罗

    北周起义首领。详见“白郁久同”(606页)。

  • 和啰噶军民万户府

    见“胡里改军民万户府”(1582页)。

  • 骆驼室韦

    即“落俎室韦”(2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