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

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干旱草原三个地带。东与东南为中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较高,多在海拔700—1000米,中部为波状起伏的呼伦贝尔台地草原,位于中低山丘陵地带的西南,一直延伸到呼伦湖的东岸,构成呼伦贝尔草原的主体,是蒙古草原的东北边缘。额尔古纳河上游河谷平原地势开阔,一般宽在5—10公里。上连海拉尔河下游低地,下连三河下游的大片沼泽低地,这里支流较多,水源不畅,沼泽遍地,牧草繁茂,是面积16600万亩的天然牧场,是我国游牧民族的摇篮。“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是从这里登上历史舞台的。进入清朝以后,呼伦贝尔以大兴安岭为界,分为岭东和岭西两个管辖区,岭东地区设置布特哈八旗及总管;岭西设置呼伦贝尔八旗与副都统衔总管。雍正十年(1723),清政府为防守边界,从布特哈八旗内调3千兵丁驻呼伦贝尔。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建立兴安东省和兴安北省,抗日战争胜利后,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为呼伦贝尔盟。呼伦贝尔草原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诸族所居之地。

猜你喜欢

  • 结剌吉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吉朗吉卫。正统(1436—1449)后设。

  • 离枝

    见“令支”(578页)。

  • 烈万华

    定安国王。渤海遗人。渤海国亡,其西南部部分居民为反抗契丹人统治,保据一隅,建国改元,称定安国。万华为见于史载的第一个定安国王,但时距渤海灭亡已45年。宋开宝三年(970),女真人遣使朝宋,曾附表贡方物

  • 十七条协议

    全称《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因共有17项条款,故名。由中央人民政府以李维汉为首的4名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5名全权代表于1951年5月23日在北

  • 阳巴勒噶逊

    即“仰吉八里”(801页)。

  • 纳邻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拉林河卫。永乐四年(1406)置,在今吉林、黑龙江省松花江支流拉林河流域。

  • 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

    元少数民族地区军政机构。隶云南行省。辖境约当今云南省东南部地区。司治临安路(今云南通海),统临安、广西(今云南泸西)、元江、和泥(今云南红河西南)4路及车里军民总管府(今云南景洪)。被统治者有哈尼、彝

  • 元顺

    495—528北魏宗室。字子和。鲜卑元氏(拓跋氏)。任城王※元澄庶长子。少好学,从师乐安陈丰。淡于荣利,善诗赋,解鼓琴。宣武帝时,曾上《魏道颂》。初任给事中,历太常少卿。神龟二年(519),以父忧去职

  • 萧公弼

    见“萧辅道”(1998页)。

  • 李造福

    西夏大臣。党项羌族。夏崇宗时(1086—1139)曾五使辽国:贞观四年(1104)六月,宋夏灵州川之役,夏败,奉命与田若水赴辽国求援。五年正月,复奉使如辽求援,请辽出兵伐宋。同年十二月,同田若水三使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