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

地名。又名海兰儿、呼伦布雨尔。因其地有呼伦、贝尔两湖,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其地东西410里,南北792里。东至齐齐哈尔,西、南邻蒙古,北至黑龙江。唐虞属山戎地。周、战国、秦属东胡、山戎地。汉属匈奴左地。后汉属乌桓地。三国、魏入鲜卑。晋属鲜卑宇文部段部。后魏、北齐属室韦,北连乌洛侯,南接地豆于。隋唐属室韦地。辽属上京道静州边地及乌古迪烈部,黑车子室韦。金属乌古迪烈统军司及北京路泰州边地、弘吉剌诸部境。元属合撒儿后王封地。明属元裔脱古思帖木儿驻牧地,后置扎童、只儿蛮、失郎山、阿鲁必等卫。清康熙年间(1662—1722),置呼伦贝尔副都统驻此。乾隆八年(1743),改总管兼副都统衔。光绪十四年(1888),置呼伦厅,三十四年(1908),改呼伦直隶厅,厅境为索伦、新巴尔虎、厄鲁特、陈巴尔虎诸旗牧场。1912年,厄鲁特总管胜福等在沙俄策动下,一度宣布“独立”,后撤销“独立”,划为呼伦贝尔特别区。1913年改县。清初至民国,境内有索伦、达斡尔、鄂伦春、瓜尔察、蒙古、朝鲜等族居住。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建呼伦、兴安两盟。1954年合并为呼伦贝尔盟,现辖4市、6旗、3自治县。盟政府驻海拉尔市。

猜你喜欢

  • 答里也忒迷失

    ?—1368元宁宗懿璘质班皇后。蒙古弘吉剌氏。至顺三年(1332)十月,立为后。十一月,帝卒。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卒。一说是年京师大都(今北京)陷于明军,不知所终。

  • 泰不花

    见“太不花”(272页)。

  • 官保

    1696—1776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姓乌雅氏。雍正十年(1732),由刑部笔帖式擢堂主事,历官员外郎、郎中、江宁知府等。乾隆二十年(1755),迁刑科给事中,巡视台湾。二十二年,擢镶黄旗汉军副都

  • 阿铁

    传说中的怒族祖先。与妻伊娃原居丽江。房前有一棵大树,结满黑果,人们说这棵树是鬼栽的,果子不能吃。其夫妇不信,悄悄吃了,伊娃不幸死去。接着大树变成人,并将女儿嫁其为妻,送其夫妇一只竹蔑筐。不久,洪水淹没

  • 阿波

    独龙族传说中的始祖。独龙族《创世纪》称:洪水泛滥,仅存兄阿波和妹阿朋二人,居于卡窝卡甫神山。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兄妹成婚。为避免天神归罪,向天神发誓祷告,若将一筒清水倒出,能变成江水,就表示已取得天神

  • 巴牙喇甲喇章京

    满语音译。官名。后金天聪八年至清顺治十七年(1634—1660)管理巴牙喇营事务的武官。《清会典事例·护军统领》载:“国初设巴牙喇营,统以巴牙喇纛额真,佐以巴牙喇甲喇额真天聪八年,改巴牙喇甲喇额真为此

  • 诺尔布

    ①(?—1687)喀尔喀蒙古车臣汗。博尔济吉特氏。车臣汗※巴布子。康熙二十年(1681),受父命携子伊勒登阿喇布坦向清朝入贡。次年,因所属巴尔呼人以牲畜及貂皮私与俄罗斯互市,清派军征俄罗斯入侵者,并命

  • 洗袍河

    即“鸭绿江”(1866页)。

  • 和硕特西后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可可贝勒旗。雍正三年(1725)置。和硕特台吉策旺喇布坦从子多罗贝勒达颜族裔。以达颜侄达什车凌为札萨克多罗贝勒,掌旗务。下分9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同年赐世袭。牧地跨柴集河

  • 四十万蒙古

    明代东蒙古(鞑靼部)的统称。当时蒙古人习惯把自己和周围民族按大小统称为若干万,如“四十万蒙古”、“四万卫拉特(瓦刺)”、“八十万汉人”、“二十六万土伯特(藏族)”、“三万女真”、“三万高丽”等,均为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