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厄鲁特

厄鲁特

清代对漠西蒙古诸部的总称。又译额鲁特。一说蒙语ogeled(高大、壮大)之汉译,原为卫拉特蒙古具体部落(卫拉特联盟中处于魁首之部落)名,后逐渐与卫拉特通用;一说为蒙语留下来之意。国外学者又往往沿袭突厥语族之习惯,泛称其为“卡尔梅克”。其先系蒙元时期※斡亦剌、明代※瓦刺。初分布于失思吉思(今锡什锡德河)和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经过长期发展变化,并融合和吸收周围突厥语族及东蒙古诸部成分,至明末清初有※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4大部。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后,原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列为四部之一。牧地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伊犁河流域以及青海扩展。以畜牧业为主,兼狩猎,农业和手工业也有所发展。大多信仰藏传佛教。17世纪中期后开始使用托忒文。各部分牧而居,互不统属,但有议事机构——楚固拉干(会盟),即定期的领主代表会议,作为协调各部关系、加强封建统治与抵御外侮的临时组织,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联系甚为密切,表贡不绝。17世纪70年代,※噶尔丹称汗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成为准噶尔政治中心和各部会宗地。统辖天山南北,势力曾远及塔什干、费尔干纳、撒马尔罕等地。18世纪中叶,清廷统一西北,在厄鲁特蒙古族聚居地区先后实行盟旗制度。其后裔至今尚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等地区。

猜你喜欢

  • 末朝歌

    畲族长篇叙事诗。20世纪初福建霞浦县白露坑畲族歌手编唱,长达300多行。歌词叙述历代各朝兴衰,主要叙述清朝政府的腐朽和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给畲族劳动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并对未来寄予希望。

  • 矣和睑

    唐代南诏地方行政区划名。为“十睑”之一。近人研究认为应作“太和睑”,因治所在太和城(今大理旧县城南十五里太和村),系南诏首府,王直接统辖,设官治理。参见“十睑”(8页)。

  • 折继祖

    1021—1071宋代将领。党项羌族。字应之。※折惟忠子。宋皇祐二年(1050),继其兄折继闵知府州事。嘉祐元年(1056),领州刺史,受赐钱50万改葬其父。奏请朝廷抚慰府州折氏,以安其心。熙宁四年(

  • 大惕隐司

    见“惕隐”(2104页)。

  • 绰尔

    参见“胡笳”(1579页)。

  • 柔玄镇

    见“六镇”(382页)。

  • 固穆巴图尔

    ?—1664清初蒙古王公。茂明安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锡喇奇塔特次子。驻牧于呼伦贝尔,均称阿噜蒙古。崇德元年(1636),归附清朝。三年(1638),从睿亲王多尔衮征

  • 张格尔之乱

    清嘉道年间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反清叛乱。先后有4次。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格尔(新疆喀什噶尔人,维吾尔族,幼居浩罕)纠集安集延阿哈呼里等百余人、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萨雅克部、冲噶巴什部等50

  • 马子英

    元末画家。回回人。元末明初诗人丁鹤年族兄。曾中进士。工画,尤善画梅花、竹石。代表作有《竹石嘉树图》、《梅花图》等。丁鹤年曾题诗赞之,原作今不传。

  • 济尔哈朗

    1599—1655清王朝开国功臣之一。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第六子。年13岁父死,由太祖抚养成人。以战功卓著,封贝勒,参与议政。后金天命十年(1625),统兵战察哈尔林丹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