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南匈奴

南匈奴

东汉时对南下附汉之匈奴人的称呼。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蒲奴单于立,右薁鞬日逐王比以己为前乌珠留若鞮单于长子,不得立,怀怨,遣使献匈奴地图,求内附。事觉,遂聚南边八部众于二十四年自立为䤈落尸逐鞮单于(袭祖父号,亦称呼韩邪单于),遣使赴汉,奉藩称臣,自是,匈奴分裂为南北,该部被称为南匈奴。二十六年,在距五原(治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西部塞80里处建庭,后入居云中(治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继徙西河美稷(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汉置“使匈奴中郎将”护卫之,岁供给一亿九十余万。南单于列置诸部王驻屯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助汉戍边。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乘北匈奴众叛衰耗之机,与丁零、鲜卑、西域从四方攻之,迫之远引而去。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与汉将窦宪合兵3万,大败北单于于稽落山(今蒙古国西北部之额布根山),追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国乌布苏泊),北匈奴81部20余万人归降。后与北匈奴之战不断,安帝元初五年(118),迫北单于归降,徙颍川郡,不知所终。南单于所部句龙王吾斯、且渠伯德等亦曾先后举兵反汉,均被平定。东汉末,卷入中原群雄混战,於扶罗单于先附袁绍讨董卓,后依袁术战曹操于匡亭,并护汉献帝东归,拒击李傕等追兵。建安七年(202),呼厨泉单于亦从袁尚攻平阳,为曹军所败,降。二十一年,呼厨泉朝魏,被留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部众被分为5部,分居于太原兹氏、祁县、蒲子、新兴、大陵,立贵族为帅,以汉人为司马监督之。两晋十六国时期,其分支※屠各胡、※卢水胡、※铁弗匈奴先后建立“汉一※前赵” (304—329)、※“北凉”(397—460)、※“”(407—431)诸国。这些政权灭亡后,余众逐渐与当地各族相融合。

猜你喜欢

  • 祭龙

    旧时德昂族民间祭祀活动。流行于云南保山潞江坝一带。每年夏历三月由佛爷择吉日举行。是日,全寨老少集体前往寨外清水池边,杀鸡、猪祭祀。佛爷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龙,待群众到齐,点燃香烛,然后诵经,并把画有龙的

  • 铁鹞军

    契丹王朝军种之一。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契丹谓精骑为铁鹞,谓其身被铁甲,而驰突轻疾,如鹞之搏鸟雀也”。契丹设有左、右铁鹞子军详稳司,属北面军官。高模翰曾兼总左、右铁鹞子军。西夏党项平夏部亦设之。行

  • 破六韩常

    东魏大臣。字保年。附化人。族属匈奴,破六韩氏(潘六奚氏)。匈奴右谷蠡王潘六奚后裔,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军将领破六韩孔雀之子。有胆略,善骑射。孝明帝孝昌元年(525),起义失败,父被杀后,归附北魏大臣尔朱荣

  • 高鲁

    鄂伦春语音译,意为“河流”。后引申为基层单位名称,相当于屯、村。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扎敏努图克(努图克,汉意为“区”)下有木奎等高鲁。木奎等高鲁。

  • 朝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共1920597人(1990年统计数),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3省,少数散居于内蒙古和北京市等地。与古朝鲜、高句骊有渊源关系。其远祖本居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半部。高丽国亡后,居

  • 什和勒伯克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称什扈尔伯克、石笏尔伯克,什瑚尔伯克、沙虎勒伯克。维吾尔语。职司掌管驿馆的粮食、草料等杂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七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

  • 赤驹

    蒙古国勋戚。又译赤窟、赤渠、赤古、赤苦。孛思忽儿弘吉剌氏。※按陈那颜长子。与父随从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南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因功封千户长。尚铁木真第三女郓国公主秃满伦,故

  • 韩光祖

    1744—?清代撒拉族土司。青海循化(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撒拉族。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袭职。四十六年(1781),以领土兵至兰州镇压苏四十三反清起义,加四品顶戴花翎。四十九年(1784),复

  • 亦里察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五年(1407)二月,与哥吉河等4卫同时设立,在亦里察河流域。《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正统后设之亦力察卫皆改作伊拉齐河卫。并说清代吉林城(今吉林市)西90里有伊拉齐河。

  • 坠斤部

    契丹部落名。一作遂斤部。为※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八部之一。有人以为由※古八部时期之悉万丹(一作万丹)部发展而来。唐太宗时,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部落联盟首领※窟哥举部附唐,唐置松漠都督府,改大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