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华夷译语

华夷译语

民族语文词书及公文汇编。共4种版本,3种成书于明代,1种成书于清代。①明太祖朱元璋敕撰。蒙古族学者火源吉编纂。洪武十五年(1382)始编,二十二年(1389)刊行。包括两部分,前者为杂字,共收844个,分作17类,每一蒙古语词头均用汉字标音;后者为文书,计12篇,均用蒙汉两种文字对照,史称“洪武华夷译语”。日本称为《华夷译语》甲种本。有抄本传世。 ②明成祖朱棣敕撰。永乐五年(1407)设四夷馆,包括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等8馆。各馆设教授、译字生、通事。由四夷馆编纂并以该馆名命名的版本。包括两部分,一为杂字,一为各馆所辖地区朝贡奏折、表文的汇编,均用汉与八馆民族文字对照,史称《永乐华夷译语》。日本称为《华夷译语》乙种本。有抄本传世。 ③正德年间四夷馆增设八百馆,万历年间又增设暹罗馆。由会同馆编纂,并以该馆名命名的版本。全书无公文,仅有杂字。词头仅用汉字标音,称《会同馆华夷译语》,日本称《华夷译语》丙种本,有抄本传世。 ④由清代四译馆、会同四译馆共同编纂并以馆名命名的版本。全书无公文,仅有杂字。诸版本均为研究明清民族语文和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许云樵撰《华夷译语传本考》,载于《南洋学报》第10卷第2辑。

猜你喜欢

  • 忽汗海

    湖名。即今黑龙江省南部镜泊湖。忽汗河(今牡丹江)由南向北流经此。唐代称为忽汗海,金代作阿卜萨湖,明代又改称镜泊湖,清语呼毕尔腾湖。今沿明称。8世纪中,渤海国曾于湖东北、忽汗河东岸建立国都,为上京龙泉府

  • 黎语

    我国黎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使用人口有70余万。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历史上没有文字,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方案。黎语分为侾、杞、本地、美孚和加茂5个方言。侾方言分布面最

  • 得兰纽

    见“都掌蛮”(1816页)。

  • 南诏云南王

    唐时南诏第四世王皮逻阁,于开元十八至二十五年(730—737)相继统一六诏,自称云南王。二十六年(738),唐皇又遣使册封其为云南王。见“皮逻阁”(671页)。

  • 辽河

    水名。《辽史》已见其名。古称大辽水,亦曰句骊河,清代有称其中游曰巨流河(一作枸柳河)。有二源,东源“出靺鞨西南山”,即今长白山西麓之萨哈亮山,今称东辽河(旧曰赫尔苏河、外辽河);西源又有南北二源,北源

  • 遗山先生文集

    即“遗山集”(2232页)。

  • 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

    1934年7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沿河县铅厂坝召开第一次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黔东特区苏维埃政府。到会代表135人。大会通过决议6项,其中之一为《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

  • 柳墙

    见“柳条边”(1576页)。

  • 麦匝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松潘卫。洪武十四年(1381),明廷在其地置麦匝族长官司,任命当地首领为长官。宣德二年(1427)四月,驻松潘官军与附近阿用族人发生争斗,明廷派军前往弹压,成都后卫指挥陈杰率官军15

  • 香蜡田

    旧时土族土地租佃形式。亦称香烟地。始于明朝。流行于青海土族地区。明朝将土田分为官田与民田两种,并以土地作为庄田赐予寺院,寺院再将土地租给农民,收租以酥油和肉类为主,故名。此租为定额租,无论收成丰歉,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