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旗蒙古

八旗蒙古

清代八旗组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俗称蒙古八旗。与八旗满洲、八旗汉军构成八旗组织的整体。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创建八旗组织时,将归附的部分蒙古人编入满洲牛录(汉译佐领),其余单独编为蒙古牛录。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左右二营,八年(1634)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至九年,以蒙古降众增多,乃正式编为八旗蒙古,旗色与八旗满洲同,即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白、镶白八旗。此后,续有降附的蒙古人编入。崇德(1636—1643)末年,有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剧增加76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204个。清末,八旗满洲内仍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派驻京师的称“驻京蒙古八旗”,驻防各地的称“驻防蒙古八旗”。八旗蒙古的地位低于八旗满洲,高于八旗汉军。参见“八旗制度”(29页)。

猜你喜欢

  • 那木岱

    清初武官。蒙古镶黄旗人。西喇氏。克什特子。初袭伯父克什图牛录章京兼半个前程世职。顺治五年(1648),从征南大将军谭泰征江西叛镇金声桓,数败敌军,复率本固山兵败高总兵3千兵,并同罗什率兵败城内出击之兵

  • 背陇瑶

    见“努努”(1262页)。

  • 汉人行宫都部署司

    见“汉儿行宫都部署院”(620页)。

  • 得沁

    蒙古语音译,又作“得秦”,意为“四十”。蒙古社会以户数为单位的基层组织。据《卫拉特法典》规定,是构成鄂拓克基层组织的民政单位,管理贡赋及婚姻等事务。通常为40户,但也有少者,仅10余户、20余户,多至

  • 梁懃

    宕昌羌国第一代国主。又作梁勤,误为梁勒。世为酋帅,得诸羌豪心。十六国时吐谷浑强盛,威逼其部,遂联合附近诸羌部,建宕昌羌国,称王。有部众2万余落。辖地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带(席)水以南,南北800里。

  • 柳墙

    见“柳条边”(1576页)。

  • 纥骨

    古族名。魏晋南北朝时对柯尔克孜族先民之称呼。又作结骨、契骨、护骨等。曾先后受鲜卑、高车、突厥等统治。有的学者认为※拓跋部时“七分国人”,以其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此纥骨氏,即是柯尔克孜族先民。※

  • 肴里

    见“遥里”(2370页)。

  • 迦布罗

    见“高附”(1907页)。

  • 铁木真

    见“成吉思汗”(7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