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元澄

元澄

467—520

北魏宗室。字道镜(镇)。鲜卑元氏(拓跋氏)。景穆帝※拓跋晃孙,任城王※拓跋云长子。少而好学,言辞清辩。太和五年(481),父卒,袭封任城王,加征北大将军。九年(485),加使持节都督北讨诸军事,率军击退柔然。迁都督梁益荆三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讨抚氐、羌,量彼风俗,诱导怀附,赏罚得宜,西南款顺。转征东大将军、徐州刺史,甚有政绩,被孝文帝视为创改朝制之功臣。入为中书令,改尚书令,力助孝文帝迁都之举。加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兼尚书左仆射。后坐公事免官,寻兼吏部尚书。二十年(496),以恒州刺史穆泰反,持节行恒州事,讨治之,升正尚书。次年,孝文帝南征,奉命居守洛阳。二十三年(499),与北海王元详等六人受孝文帝遗诏辅政。宣武帝初,被弹劾擅禁宰辅,免官。寻任都督淮南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扬州刺史。景明四年(503),统军南攻,所至克捷,既而淮水暴涨,引归寿春,失兵4千余,被夺开府,降三阶。转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省减横调,明黜陟赏罚之法,表减公园之地给无业贫民,民赖以安。居母丧后,授太子太保。以司徒高肇当政,惧不自全,为避猜忌,终日昏饮,以示荒颓。孝明帝初,为尚书令,迁司空,加侍中。政无大小,皆引参决。曾表上《皇诰宗制》、《训诂》各1卷,奏利国济人之策10条、垦田授受之制8条等。神龟二年十二月(520年初),卒。追赠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太尉公,谥文宣公。

猜你喜欢

  • 西买日

    土族语音译,意为“炒面盒”、“供献品”。土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今青海互助地区。约源自元、明时期。土族招待贵宾时,桌上摆一长宽各约20厘米的彩绘木盒(亦有用圆形木盒的),内装炒面,上装饰酥油花,顶端置

  • 哈剌和林

    蒙古国都城。又译喀拉和林,简称和林。城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一说得名于鄂尔浑河发源之哈剌和林山。另说“哈剌”意为“黑”,“和林”即“库伦”,意为“营帐”,即“黑帐”。太祖十五年(1220)始建都于

  • 夺忒排登血古只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契丹※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属辽圣宗※兴圣宫。“血古只”,又译作“穴骨只”,辽太宗※永兴宫下一※闸撒为是名。

  • 八邦寺

    噶玛噶举派(白教)寺庙。又称“土登清可领”、乾隆时称“巴尔绷寺”。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东南八乌乡八邦村。约宋宁宗时,都松钦巴将噶举派自西藏传入康区,元、明两代得以发展。第一代活佛德格土司之弟斯

  • 汉阳郡

    古地名。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天水郡设。以位于西汉水之阳而得名。郡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辖十三城。三国魏时仍改名天水郡。原居民多氐、羌。

  • 屋托钦

    萨满教巫者的一种。鄂伦春语音译,对仅为人祈祷“治病”者的称呼。旧时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但为数不多。不分年龄、性别皆可充当,多是天花、麻疹患者病愈后为之。据说其能请到的神只几种,专治别

  • 尖蒙靴

    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牧民冬季穿的高靿靴。靴筒高尺许,筒口呈马蹄形,靴底为密线缝制的“千层底”,靴面为牛皮,靴尖上翘2寸左右,以便于伸进马镫,沙地行走不带沙土。靴筒便于骑马和趟草地。这是牧民多年实际生活中

  • 素叶水

    见“碎叶水”(2351页)。

  • 斡脱户

    元代户类之一。斡脱,突厥语ortaq音译,意为“同僚”、“伙伴”,转意为“商人”。蒙元时,西域商人投靠蒙古大汗、诸王、后妃、公主等经营商业,放债营利,凭借政治势力,享受免役等特权。多结队而行,自称“斡

  • 韩陵

    山名。亦名七里冈。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北17里。北魏泰常八年(423),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曾大猎于此。普泰二年(532),北魏晋州刺史高欢(鲜卑化汉人)在此布设战阵,击败契胡尔朱氏集团,从而独揽北魏朝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