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其伏代库者可汗
即“那盖”(928页)。
即“那盖”(928页)。
见“四楼”(552页)。
三国时期佛教译经师。梵名僧伽跋摩。中天竺人。素性敏慧,博览群经。曹魏嘉平五年(253,一作四年)至洛阳,住白马寺,译有《郁伽长者经》等4部。《郁伽长者经》为安玄与严佛调共译《法镜经》、及竺法护《郁伽罗
见“主儿勤”(620页)。
契丹官职名称。即枢密使兼平章事(宰相),为朝廷最高官吏,皇帝最高辅臣。枢密使兼宰相制度始于五代后晋,契丹袭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曾三次出使契丹的余靖,在《武溪集·契丹官仪》中称:“契
见“阿才”(1190页)。
参见“英”(1338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三年(1405)八月,与※屯河卫同时建立。其地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支流五道河流域。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神宗曾宴赏海西、安河等卫指挥歪卜等八十五名朝贡者。
官名。清代直隶绿营的五镇总兵官之一。驻今河北省遵化境。雍正元年(1723),裁旧设马兰协副将,改设马兰镇总兵官。直辖镇标:左营,设游击以下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官;右营,设守备以下千把总等官。
战国时期白狄鲜虞中山国参与的五国称王事件。约周显王三十七年(前332),中山国利用齐、魏伐赵之机,※“引水围鄗”,力图夺取被赵国占据的鄗邑(在今河北柏乡县北),以千乘之国击败万乘之师,使赵国深以为耻,
碑铭。清世宗胤禛撰文。雍正十年(1732)广惠寺(原称郭莽寺)建成时立。寺在青海大通县境内。碑文记述雍正元年(1723)青海和硕特蒙古罗卜藏丹津之乱,该寺喇嘛煽动远近部落聚兵附逆,清军平定罗卜藏丹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