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会社制度

会社制度

清代在甘肃河州(今临夏)回、东乡、撒拉等民族聚居区推行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清廷为了有效制止河州地区各族穆斯林的反抗斗争,加强统治,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改明时“里甲制”为“会社制”。每会辖20到30个自然村,约400—500户;会下置社,每社百户左右。东乡划分为24会,共置百余社。会置练总1人,社置社长1人,均由豪绅、地主充任,非世袭之职。职权为稽察盗贼,巡视地方,但不得包揽词讼,假手赋税。清中叶改练总为乡约,取消社长,设保正。其职责为催派粮银,调解纠纷,经管地方事务。民国十九年(1930)废除,改行保甲制。

猜你喜欢

  • 古族名、侯国名。据《史记·张仪传》《索隐》称:苴,音巴。即巴,或巴人的一支。《华阳国志》云:昔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因命之邑曰葭萌(在今四川昭化一带)。秦惠王(前399—前387)时,苴与蜀为仇

  • 瓦氏夫人墓碑

    壮族抗倭英雄瓦氏之墓碑。清嘉庆十年(1805)岑某立。原碑在今广西田阳县田州镇那兰村那斗屯附近。碑文中央阴刻竖行正字:“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门十六世祖妃妣瓦氏太君之墓”。是碑为研究壮族民族英雄瓦氏夫人历

  • 狍皮被

    用狍皮制作的被子,故名。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地区,为旧时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猎民传统用被。各族因言语差异分别称、※“南特奥拉特”、※“乌鲁达”、※“那斯胡里萨”。详见各条。

  • 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

    简称《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或《三史国语解》。分类诠释《辽史》、《金史》、《元史》中民族语词的辞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史馆史臣奉敕撰。46卷。收词1.1万余条。全书分《辽史语解》10卷、《金史语解

  • 雪噶

    藏语音译,亦称“办公厅”原西藏地方政府,掌办商上事务与司伦执政时接待宾客的机关。相当于“交际处”。为首官员称南准,职掌内外传达。掌办商上事务当权时,其官员皆为僧官,称增准。司伦执政时其官员皆为俗官,称

  • 歇仆

    见“次黑”(882页)。

  • 大蕃

    ①即“吐蕃”。唐蕃会盟碑的汉文碑文有此称,系同碑藏文碑文“bod chen po”的对音汉译。参见“吐蕃”(765页)。 ②渤海国宗王。第二世王※大武艺子,文王※大钦茂弟。唐开元二十三年(735,一作

  • 布岗

    旧时云南孟连傣族封建土司在公良、大吉等地佤族村寨委任的头人。是傣族封建土司在佤族地区的代理人,下设布崩、布皆、布浪木,向当地佤族人民征收劳役、实物或货币地租。国民党时期又被加委为保甲长,负责征收各种捐

  • 垛落土蛮

    见“多罗土蛮”(851页)。

  • 西丁零

    丁零之一部。三国时,游牧于今新疆西北额尔齐斯河及阿尔泰山、塔城一带。南接乌孙、车师,西南邻康居,史称西丁零。或谓西丁零为北丁零西迁者。有胜兵6万人,随水草而牧畜,出名鼠皮、白昆子、青昆子皮。参见“丁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