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孜别克语

乌孜别克语

我国乌孜别克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人口约1.5万人(1990)。在前苏联境内有1641.4万(1989)人使用这种语言,汉文习惯上把这种语言的名称写作乌兹别克语。主要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少数分布在中亚其他共和国。在阿富汗境内也有一些乌兹别克人。乌孜别克语的主要特点是:在语音方面,有8个元音;元音和谐律不十分严整;部分词有o与φ、u与y混用的情况;有24个辅音音位;借词中的f在口语中有与p混用的情况;词重音一般不区别词义,通常落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在语法方面,语法意义的变化多是通过改变粘附在词尾的构形附加成分来完成的;很多构形附加成分只有一种形式;名词有数、格、领属性人称和谓语性人称的范畴;第二人称领属附加成分没有普称和尊称的区别;同语族一些语言表示第二人称单数尊称的领属附加成分在这种语言里用于第二人称复数;形容词分性质形容词和关系形容词;形容词有级的变化,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量词不发达,数词通常可以直接用于名词之前;有一定数量的后置词;动词有时、式、人称、态等范畴和形动词、副动词、动名词等形式;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在词汇方面,根词大部分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构词的主要方法是派生法,其次是合成法;有数量较多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俄语和汉语借词。中国的乌孜别克族多分散杂居在维吾尔族中间,所以其语言受维吾尔语的影响较大。中国乌孜别克语无方言差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乌兹别克语可以分为三大方言群:克普恰克方言群(或叫西北方言群)、乌古斯方言群(或叫西南方言群)、噶逻禄或察合台(东南部)方言群。原苏联乌兹别克族过去使用过阿拉伯字母,1929年转用拉丁字母,1940年改用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猜你喜欢

  • 乞四比羽

    ?—约697唐代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地区靺鞨首领。因不堪唐营州都督赵翙欺榨,随契丹首领李尽忠于万岁通天元年(696),举兵杀赵翙。遭唐兵镇压,与另一靺鞨首领乞乞仲象(《旧唐书》作大祚荣)各率部渡今辽河

  • 莽古济

    ?—1636后金公主。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三女,继妃富察氏所生。天聪三年(1629),因蒙古敖汉部首领率先归附后金,兄皇太极将其下嫁蒙古敖汉部岱青杜棱之长子索诺木杜棱,赐号济农。九年(

  • 见“蜑”(2257页)。

  • 沙喇扣肯

    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贵族。札萨克多罗弼哩克图郡王※舍楞从子,巴图尔乌巴什子。明末,因祖辈未随土尔扈特部西迁,留牧伊犁境内。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随叔父舍楞逾喀喇玛岭奔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归

  • 佛住

    ?—1797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三等伯三泰之子。其先由汉军奏改入籍。乾隆三十四年(1769),由闲散袭三等子爵,旋授散秩大臣。五十二年(1787),袭世管佐领。旋充阿克苏领队大臣,授成都

  • 塞种

    西域古族名。又作塞人。西方称“萨迦”或“塞克”、“斯基泰”、“西徐亚”。为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一支。从事游牧,长于骑射,崇拜太阳与火。公元前2世纪以前,遍布于中亚药杀水(今阿姆河)以北以及伊犁河流域、

  • 李庠

    247—301西晋末年官员。字玄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巴人。东羌猎将※李慕第三子。初仕郡督邮、主簿。以才兼文武,善骑射,晓军法,拜中军都督。元康(291—299)末年,以洛阳方乱,称疾去官。

  • 顺蛮

    古族名。属乌蛮系统。据《云南志》载,唐时与施蛮居住在剑、共诸州(今云南省剑川、鹤庆一带),后为南诏所迫,迁往铁桥(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西北,号剑羌。贞元十年(794),南诏王异牟寻虏其王傍弥

  • 土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因地而异,有蒙古尔、蒙古尔孔(蒙古人)、察罕(汗)蒙古尔(白蒙古)、土昆、土古、树阿罗(一译勺哇绕)、卡日朗、土谷家、蒙古勒等。他称有达尔达、白鞑番、尕尕、霍尔(伙儿、呼尔)、嘉

  • 卫慕氏

    ①西夏银州党项大族姓。 ②一说为党项首领夏国王李继迁母。 ③(?—1034)党项首领夏国王李德明妻。宋景德元年(1004)生子元昊。天圣六年(1028)德明立元吴为太子时,被封为皇后。明道元年(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