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临高语

临高语

我国海南省部分汉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分布于海南省北部一东起南渡江,西迄临高县的新盈港,南以琼山县的遵潭、澄迈县的白莲和儋县的南丰为界,北濒琼州海峡,包括临高全县和儋县、澄迈、琼山及海口市郊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60多万,其中以临高县最集中,约占全县人口的91.6%。在家庭、集市及机关单位里,临高语都是主要的交际用语。各地的临高语大体一致,彼此可以通话。临城和琼山两地稍有差别,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土语。临高语的语音特点:有17个声母;它的7个元音都没有长短对立;有—i、—u、—m、—n、—ng、—p、—t、—k、—?9个韵尾;还i、u两个介音;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构成82个韵母;有4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临高语的词以单音词和双音节的合成词居多,构词方式与本语族诸语言基本相同,几乎每个音节都有词汇意义。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示。它的主要语序是:主语在谓语的前面,宾语和补语在谓语的后面。名词性修饰词组的修饰成分多在中心成份的后面(量词修饰词组可以在中心成份的前面,也可以在中心词的后面),谓语性修饰词组的修饰成份多在谓语的前面。临高语与本语族诸语言有许多同源词,语法体系和语音特点也大致相同。其中,临高语与壮语北部方言及布依语更接近一些,但临高语也有少量跟壮泰语支不同而跟侗水语支相同的语词。根据语音材料分析,可以断定,临高人的先民和壮侗诸族的先民一样都来源于古百越民族集团中的西瓯骆越,他们原先住广东西部和广西南部一带,和壮侗的先民有过密切的接触来往。大约2500年前临高的先民才渡过琼州海峡,定居于海南岛。

猜你喜欢

  • 拉萨关帝庙碑

    碑铭。清驻藏官员关于修建关帝庙的碑刻。拉萨有关帝庙2。一建于拉萨郊外札什城南驻藏大臣衙门前,并立碑,后因衙署易址,庙毁,碑移大昭寺。及驻藏大臣和琳赴任,复重葺庙宇,撰文立碑为记。乾隆五十七年(1792

  • 福绵

    ?—1831清朝大臣。满洲镶红旗人。姓瓜尔佳氏。乾隆六十年(1795),由官学生考取内阁中书。历官军机章京、侍读、公中佐领。嘉庆十四年(1809),官广西右江道。二十年(1815),兼署柳州府,以任内

  • 马文义

    ?—1871清代撒拉族、回族人民反清起义首领。又名马尕三。巴燕戎格厅昂思多庄(今青海化隆县昂思多乡)人。撒拉族,一说回族。阿訇出身,人称“哈三阿訇”。原为西宁镇总兵马本源部下。咸丰十年(1860),率

  • 罗涅河女直

    辽代生女真诸部之一。因居罗涅河,故名。罗涅音近拉林,当为古今译字之异。分布在今拉林河流域。辽天显三年(928)正月,有黄龙府罗涅河女直与达卢古部一同向辽纳贡之记事,此后不见其名。

  • 马注

    1640—1711清初伊斯兰教学者。字文炳,号仲修。云南永昌(今保山)人。回族。元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十五世孙。幼家贫,年15始业文章。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永历帝在云南建国,以经济之才被

  •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书名。简称《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蒙古王公功绩表传》。清祁韵士等纂。120卷。乾隆五十四年(1789)成书。有汉、满、蒙3种文本。汉文本最先告竣。满文本据汉文本译成。蒙文本又以满文本为蓝本译就。体例仿

  • 孝懿皇后

    1147—1191金章宗母。其先忒里辟剌人。生于辽阳。女真族。徒单氏。司徒、齐国公婆卢火孙女,太师、广平郡王徒单贞之女。为人庄重寡言,谦谨。大定四年(1164),嫁皇太子完颜允恭为妃。八年,生金章宗。

  • 住家功德司

    西夏官署名。管理佛教事务的功德司之一。属次等司。天盛年间(1149—1169)与出家功德司共设6国师合管,另单设4副、6判、6承旨、2都案、6案头。

  • 灵关道

    古道名。又作零关道、零官道、西夷道、洱海道。汉武帝(前141—前87在位)时,为加强中原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联系,命司马相如筑,自今四川大渡河南岸通向西昌平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通灵关道,桥孙水(

  • 伊斯满

    见“亦思马因”(8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