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巴
古地区名。东汉建安六年(201),益州牧刘璋将原巴郡析为巴东郡、巴西郡、巴郡三个行政区划,合称三巴。约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南朝宋泰始五年(469)置三巴校尉,领原三巴及梓潼、荆州之地。境内居有巴人、氐人、苗人、板楯蛮、土家族先民等。
古地区名。东汉建安六年(201),益州牧刘璋将原巴郡析为巴东郡、巴西郡、巴郡三个行政区划,合称三巴。约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南朝宋泰始五年(469)置三巴校尉,领原三巴及梓潼、荆州之地。境内居有巴人、氐人、苗人、板楯蛮、土家族先民等。
约1836—1871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起义首领。本名顾馥春,参加哥老会后,为首领之一,称大五,故称岩大五。贵州都匀府凯塘(今凯里凯棠寨)人。苗族。咸丰三年(1853),参加※高禾、※九松领导的苗民起义
见“讷殷部”(920页)。
见“铁木迭儿”(1879页)。
即“完颜宗辅”(1157页)。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尕旦寺,藏语称“孜苏莽嘎丁图登乃勒楞”,意为“孜苏莽之具喜佛教定胜洲”。在青海囊谦县。明嘉靖十四年(1535)建,奉宁玛派,原名“彭措热顶楞”,意为“圆满永固洲”。清顺治九年(165
即“波路”(1516页)。
渤海王国官员。仕于文王大钦茂(737—793年在位)之世,曾数次随使团聘日。唐大历十四年(日本宝龟十年,779)秋,随高泮弼访日,任通事。在日期间,因同行铁利部首领要求座次在其上,发生争执。日本太政官
德昂语音译,亦作布列、布雷。为分布在云南潞西、陇川等地德昂族的自称,属“别列”支系。信奉小乘佛教中忌戒较严的※“左抵教”和※“多列教”。其妇女剃发,裹黑布包头,戴大耳坠、银项圈,又因其妇女筒裙颜色中红
云南碧江怒族第36代祖。相传有4子,长子拉黑、次子拉欧、三子拉穷、四子拉赊。今碧江八村的怒族为次子拉欧之后代;九村为三子拉穷之后代;七村的部分怒族为四子拉赊的后代。长子拉黑因生下后,啼哭不已,按怒族习
?—1457明哈密忠顺王。亦称哈力锁鲁檀。蒙古贵族。故王※卜答失里之子。正统四年(1439),父卒,嗣位。时其地回回、畏兀儿、哈刺灰等种落杂居,头目不相统属,莫能节制,众心离涣,势渐衰。翌年,都督皮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