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万部华严经塔

万部华严经塔

辽代佛塔。俗称白塔。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白塔村西。具体建筑年代史籍无载,亦无碑铭可考。《归绥县志》称,传辽圣宗时(982—1031年在位)建。一说辽道宗(1055—1101年在位)时崇尚佛教,各地大兴佛寺、佛塔,华严宗甚为流行,故应建于道宗即位以后。金大定二年(1162)重修。塔高约40米,八角七层,呈楼阁形。用直纹砖和方砖建造,以石灰灌注。基台作莲花形,第一层南门上有石额一方,篆刻“万部华严经塔”6字。一、二层各面皆有菩萨、天王、力士等雕像,形态各异。三层以上塔身外壁皆素面。各层各面均分设门窗。各组斗拱各不相同,灵巧多变。整体庄严、雄伟。一层内壁嵌有石碑11方(现仅存6方),刻有汉文碑铭,为金时重修时所立,记、款部分失窃,所余碑文记捐助者人名、村名、族名等,有“完颜”、“蒲察”、“谋克”等名称。据塔名,应作藏经用,塔内所藏之物今已不存。各层内壁上留有金、元、明及以后各代游人以汉文、藏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八思巴文、蒙古文等书写的题记。塔下原有寺、城及石香亭一座。今仅存城墙遗址,周围约10里,为辽、金时的古丰州城。寺名为“宣教寺”(一说为大明寺)。经塔及历代题记对研究辽金时的建筑艺术、佛教文化、历史沿革、民族迁徙、社会生活和古文字等均有较高学术价值。解放后,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派专人管理。1986年重新修缮,作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向国内外开放。

猜你喜欢

  • 怒苏语

    我国自称怒苏的怒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泸水两县,使用人口8千左右。境外与缅甸接壤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怒苏语有方言差别,分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

  • 哈迷的布尔

    见“哈迷的不儿”(1643页)。

  • 鲍格因吉勒格

    即“鹿棋”(2104页)。

  • 北路壮戏

    参见“壮戏”(887页)。

  • 砍戛

    布依族旧时葬俗。亦称“砍替”、“砍历”、“做戛”、“打戛”。流行于贵州布依族民间。其俗:老人死后,在出殡前,其子女便牵1条大水牛(黄牛或马亦可),拴于“鬼场”的1根“鬼桩”上,孝男女在巫师率领下,绕牛

  • 西纳喇嘛却伯坚赞

    明代青海第二代西纳活佛。永乐八年(1410),被明帝奉为上师,赐以国师职事及土地、人户,又赐象牙印章及诏书。十年(1412),赐“慈智禅师”名号。宣德二年(1427),又赐“通慧正觉国师”封号及银印。

  • 纳赤思

    即“纳失失”(1268页)。

  • 怯绵里

    波斯语音译,据《元史·舆服志》载,义为“翦茸”。原产于波斯及中亚等地。元朝时为制作天子、百官质孙服之用料之一。

  • 赶祖先圩

    旧时毛南族民间祭祖活动之一。毛南语称“沙赫公叭”。地点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波川两村交界处的下林(毛南语称“卡林”)墓场。人们认为死人灵魂也喜欢赶圩,其圩叫“祖先圩”。如果不赶此圩,祖先要责怪和

  • 铁木儿不花

    ①元朝宗室。一作铁木而不花。蒙古孛儿只斤氏。元世祖孙,西平王※奥鲁赤子。至元末,乌思藏(今西藏)不靖,奉父命,率蒙古军及吐蕃军前往讨伐,并留驻军以确保地方道路及边防口岸之安全,于乌思(前藏)设驿站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