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七和卓之乱

七和卓之乱

清代道光年间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反清叛乱。七和卓即:卡塔条勒(原名迈买的明)、倭里罕和卓、克希克汗条勒(一译克齐克汗条勒)、塔瓦克尔条勒、萨比尔汗条勒、阿克恰干条勒和伊萨罕条勒。卡塔条勒是张格尔兄玉素普之子,倭里罕和卓是张格尔弟巴布顶子。自道光十年(1830)玉素普和卓叛乱失败后,以卡塔条勒为首的和卓后裔一直匿居浩罕,未敢轻举妄动。道光二十年(1840)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国力进一步衰弱,卡塔条勒等便乘机暗中密谋,准备再次叛乱。二十七年(1847)七月,七和卓纠集骑兵1000余人,进犯图舒克塔什和乌帕拉特卡伦。一路烧杀抢掠,胁迫维吾尔族人民参与叛乱,并以骑兵3—4000人,步兵2—3000人先攻喀什噶尔(今喀什),占据“回城”。继复分兵围攻汉城,又派人进犯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和巴楚等地,气焰嚣张。清朝政府为避免张格尔叛乱重演,于当年九月命陕甘总督布彦泰为定西将军,统兵驻肃州;令奕山为叶尔羌参赞大臣自伊犁起兵前往救援。清军在英吉沙尔与叛军展开激烈战斗。叛军虽先后筑炮台13座,挖据地道4处,城仍岿然不动。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清廷令台勇统率的甘、凉、肃官兵全数出关,为奕山后备;命伊犁、乌鲁木齐、喀喇沙尔应征官兵绕出敌后,截其归路。十月一日,奕山领兵进至科科热瓦特,与叛军发生鏖战,予叛军以重创,毙伤敌军1000余人,缴获枪炮、驼马、器械无数。叛军一蹶不振,英吉沙尔围解。奕山等乘胜进军喀什噶尔。卡塔条勒率残众逃遁。至苏非库尔干,浩罕汗派人解除其武装,卡塔条勒被拘禁,叛乱彻底破产。

猜你喜欢

  • 青迎结牟

    回鹘公主。宋代青唐主董毡子蔺逋叱妻。元符二年(1099),宋取河湟,据青唐(今青海西宁),与契丹公主※锡令结牟、西夏公主※金山率属下大小首领降宋。后,青唐主瞎征逃离青唐,又与两公主共迎唃厮啰疏族溪巴温

  • 兵兔

    见“丙兔”(493页)。

  • 备马

    壮语音译。亦称“总方”。旧时广西左、右江流域壮族土官家奴的头目。通常自※“郎包”(家奴)中提升。职责为:替土官送信、催派夫役、统管家丁等。其人身仍属土官所有,除受田耕作,收获归己外,亦奉命传讯或捕捉人

  • 抹撚史扢搭

    ?—1207金将领。临潢路(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人。女真族。抹撚氏。其先以功授世袭谋克。幼袭爵。守边有劳。泰和六年(1206),金宋战起,授同知蔡州防御使事。同年五月,奉平章政事仆散揆命戍宿州(今江

  • 也孙帖木儿

    见“也孙铁木儿”(143页)。

  • 木雅语

    我国四川省部分地区自称“木雅”的藏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九龙等县,以及雅安地区的石棉县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1.5万左右。木雅语分东、西两个方言。

  • 契丹语,意“水”(“山水”之“水”)。辽圣宗开泰九年(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奉使契丹的宋使宋绶《上契丹风俗》记曰:“蕃语……水为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一说,可以蒙古语usu(水)相比勘

  • 仁裕

    ?—959五代时甘州回鹘可汗。一作仁喻。本名阿咄欲。※仁美弟。即位前曾于唐天祐三年(906),率回鹘军战※西汉金山国张承奉(张奉),于后梁乾化元年(911),大破之,使奉与回鹘结为“父子之盟”。后唐同

  • 农安塔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座落于契丹东京道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是我国现存最北的一座大型砖塔。建于辽圣宗时期(982—1031,一说建于金初)。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已残破,经整修,现高43米,

  • 吐门

    见“阿史那土门”(1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