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纱
见“莨纱”。
见“莨纱”。
明代在顺天(治今北京)、保定(治今河北保定)、河间(治今河北河间)三府编民喂养寄养马之制度。因三府皆属北直隶,故有此称。
《周礼·夏官·职方氏》幽州:“其浸菑、时。”一名耏水(《水经·瓠子河注》),一名如水(《水经·淄水注》)。上游即今发源于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南的乌河。自临淄西北以下,古分二支:一支西流经今桓台县境西北入济
一作阿鲁灰、阿鲁翚。元蒙古人,字叔重,号东泉。延祐、至治间,曾任延平路总管和泉州路总管,泰定时应诏为经筵官,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曾译《世祖圣训》、《资治通鉴》等进讲。元末寓居江南,善作曲。
学校名。唐百户为里。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下令,“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
即“浩罕”。
指东海。唐刘禹锡《汉寿城春望》:“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清俞樾编选日本诗集题为《东瀛诗记》,也称日本为东瀛。
即结案。宋代司法审讯程序之一。经过法定的一系列审讯程序,最后结款。
官名。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隶噶伦,掌理刑名之事,置五品官二人。
即“仆①”。
①京都名。(1)十六国夏昌武元年(418),赫连勃勃于长安置南台,以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为北京。见《晋书·赫连勃勃载记》。(2)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后,以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