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知识>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

东周时期郑国与韩国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新郑境内双洎河与黄水河汇合处的三角地带。春秋初郑武公自郑(今陕西华县)迁都于此,以为郑国新都,世称“新郑”,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后,自阳翟(今河南禹州)迁都于此。因此城邑先后为郑、韩所都,故后世通称为“郑韩故城”。故城略呈长方形,被中部一南北向的隔墙分为西城与东城两部分。西城城垣平面近长方形,其北垣西起双洎河东岸,长约2400米,东垣即隔墙,长约4300米,西、南二垣已湮没于地下。东城平面呈曲尺形,城垣多露于地表,其北垣略偏向东南,伸至黄水河西岸,长约1800米,东垣北段与隔墙平行,中、南段则缘黄水河西岸筑成,总长约5100米,南垣大部分在双洎河南岸,平行于北垣,长约2900米。西城内中部与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基址,基址南部有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20米的小城,可能是宫城。西北部有南北长约135米、东西宽80米,高8米的大型夯土台基“梳妆台”。手工业作坊遗址主要分布于东城内,重要的有城西南部的仓城村铸铁遗址、东部的铸铜作坊遗址、北部的制骨器作坊遗址等。1971年11月东城东南部白庙范村北曾发现一处韩国青铜兵器窖藏,出土戈、矛、剑等兵器一百八十余件,时代属战国晚期,多有铭文。故城内还分布有春秋时期郑国贵族的墓地,城外有东周时期的平民小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赵王迁

    战国时赵国国君。名迁。赵悼襄王庶子。公元前235—前228年在位,其母为邯郸倡女,宠幸于悼襄王。王废嫡子嘉而立之。为政无行,信谗言,诛良将李牧,用佞臣郭开。赵王迁八年(前228),终为秦将王翦所掳。赵

  • 锦市

    见“灯市②”。

  • 太子旅贲中郎将

    官名。南朝宋置,掌侍从迎送太子,职掌同虎贲中郎将,为东宫二将之一。员十人,分隶太子左、右卫率。齐、梁、陈沿置,改为员一人,梁五班,陈七品、秩六百石。

  • 御营宿卫使

    官名。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置,掌皇帝出行之事。同年罢。

  • 国朝汉学师承记

    即“汉学师承记”。国朝名臣言行录 书名。清末董寿辑。三十卷。辑录清初至光绪朝历代名臣言行而成,凡二百三十余人。多据钱仪吉《碑传集》及诸家专集。其撰述宗旨和采择标准在“特其言行,不愧名臣者”,政学兼收,

  • 廪牺令

    官名。西汉左内史(左冯翊)属官,秩六百石,有丞、尉,掌藏谷养牲以供祭祀,后属大司农。东汉改隶河南尹。东晋初未置,后复置,南朝因之,隶太常。梁位流外三品勋位。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五品下,二十三

  • 宁远军

    唐方镇名。乾宁四年(897)升容管观察使置,治普宁(今广西容县)。领容、白、禺、牢、绣、党、窦、廉、义、郁林、岩、顺、藤等十三州,约当今广西藤县、贵港、横县、浦北、合浦以东地区及广东信宜市。唐末为庞巨

  • 帝党

    晚清统治阶级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一大政治派别。光绪十三年(1887)光绪帝亲政,慈禧太后训政。十五年慈禧名义上撤帘归政,实则掌握朝中大权,遂为部分官僚士绅所忌,从而支持光绪帝恢复实权,形成了事实上的帝党

  • 李嘉瑞

    ?—1880清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字吉臣,号铁梅。道光进士。历官内阁学士、仓场侍郎,后转兵部、刑部侍郎。为官清介,办事率直,人称“铁大人”。咸丰三年(1853),任安徽巡抚兼任提督,与太平军、捻军

  • 保胜

    宋乡兵之一。南宋初,以金(治今陕西安康)、均(治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房(治今湖北房县)三州保甲结成队伍,分为五军,以保胜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