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王
①战国韩哀侯二年(前375)灭郑,并其国,韩因徙都郑(今河南新郑),故韩王亦称郑王。②辽代封爵。耶律隆祐、萧惠、萧虚烈、萧革、耶律淳等先后受封。③金代封爵。次国一字王号。刘筈、完颜永功、完颜永蹈等先后受封。天兴二年(1233),崔立政变,自号郑王。④明藩王封爵。明仁宗次子朱瞻竣受封,其后子孙承袭,至明亡。
①战国韩哀侯二年(前375)灭郑,并其国,韩因徙都郑(今河南新郑),故韩王亦称郑王。②辽代封爵。耶律隆祐、萧惠、萧虚烈、萧革、耶律淳等先后受封。③金代封爵。次国一字王号。刘筈、完颜永功、完颜永蹈等先后受封。天兴二年(1233),崔立政变,自号郑王。④明藩王封爵。明仁宗次子朱瞻竣受封,其后子孙承袭,至明亡。
书名。清韩捧日撰。《续云南备征志》稿本。道光时作者曾署云南保山知县,本书记道光二十七年(1847)耳闻目睹林则徐镇压云南回民起义经过,并涉及道光二十三年以来有关云南回民的一些情况。
?—1629明河间故城(今属河北)人。天启进士。附魏忠贤,为*五虎之一,擢太常少卿,官至兵部尚书。思宗即位,被劾下狱处死。
古国名。(1)或作廖,或谓即古国,叔安裔子董父事舜,为豢龙氏,其后为董姓,蓼在今河南唐河南八十里。春秋时为楚所灭。(2)或作鄝,偃姓,皋陶之后,在今河南固始东北。公元前
官署名。明永乐迁都北京后,于南京留置。设卿一人。参见“尚宝司”。
官名。(1)西周置,司虞属员。录即麓。掌山麓事务。(2)西魏、北周置。大丞相府、都督中外诸军事府及开府将军、诸州府重要僚属,总录一府之事。位在长史、司马下。置于大丞相府、都督中外诸军事府者地位尤重。命
一作榜式或榜识。满语音译。意为“儒”、“学者”。清代对深通文义者的赐号。原系于本名之后,如达海巴克什;后系在本名之前,如巴克什额尔德尼。按规定,凡通文墨命值文馆者,皆号榜式,近于官名。后更定,巴克什改
1533—1598明新蔡(今属河南)人,字助甫,号周田。嘉靖进士。授黄梅知县,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有《朔方奏议》、《绿波楼诗集》。
碑名。全称《唐神策军散府将游骑将军守武卫大将军兼试太常卿上柱国米继芬墓志铭》。建于永贞元年(805)。志称继芬先祖居西域米国(治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南),代为君长,祖父曾任本国长史,父名突骑施,历
春秋时郑国大夫。郑庄公三十年(前714),北戎侵郑,郑设伏抗击。戎遇伏败退,他率部追逐,截断戎兵,大败之。三十七年(前707),周、郑战于繻葛(今河南长葛),他参与是役,射伤周桓王。
汉代建于市中之亭楼,用以管理市集。张衡《西京赋》:“旗亭五重,俯察百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