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知识>

官职等级制度。又称班次。(1)官员临朝时所站位置。始见于春秋。《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以后历朝各有具体规定。如两晋时特进为第二品,位在诸公下、开府骠骑之上。明景泰时定,午朝时,西内阁、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南面北立侍班御史二、序班二、将军四。(2)官职等级。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始定,自丞相、太宰等至车府等令,共分十八班,以多者为贵,同班以居下者为劣。其为乡品不及二品者设七班,至南朝陈时称“流外七班”。系寒微士人所任之官。经流外七班,方能进入十八班中第一班。梁天监七年(508),又置一百二十五号将军,分为二十四班,以镇、卫、骠骑将军最高,为二十四班,驰射将军等为一班,其下为乡品不及二品者,置流外八班,地位较低。此外又置武安、镇远等一百零九号将军,分二十四班,施于外国。大通三年(529)改定二百四十号将军分为三十四班,原流外八班亦包括在内。施于外国为一百二十五号将军,分为二十八班。转则进一班,黜则退一班。陈初承梁制,定为十八班,十二班以上并诏授,十一至九班,礼数复为一等。陈后又改用“九品”官制。(3)表示地位之班次。如清代官员因品级地位不同分为道班、府班、县班,而吏目、巡检、典史一类佐杂小吏则称“小班子”。官员因保举或捐纳升阶,称“过班”。同时也表示不同出身之官员。如举人、进士称“正途班”。又有“保举班”、“捐班”等。(4)清代各衙门轮值班次。朝廷各文职衙门及八旗、侍卫处等分为十班,每班三、四衙门不等。如一班为吏部、翰林院、正黄旗,二班为户部、通政司、詹事府、镶黄旗。每日轮班值日,周而复始。有应办之事,则于班日奏闻。若急事不待班日而奏,则称“加班”。

猜你喜欢

  • 益离城

    见刘郁《北使记》。一作亦剌八里、亦八里城(《元史》)。《明史·西域传》作亦力把里。在今新疆伊宁市一带。

  • 康南海自编年谱

    书名。近人康有为撰。始咸丰八年(1858)生,迄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自述治学、著述、讲学、钻研西学、开学会、办报纸及七次上书等经历,尤详于戊戌变法前后的活动。阐发了资产阶级改

  • 怛逻斯

    古地名。即怛逻斯城,又作怛罗斯城等。见“怛罗斯城”。

  • 临易

    春秋燕都。在今河北雄县西北。《世本》:燕“桓侯徙临易”。战国称*易。

  • 春秋楚邑。在今湖北钟祥市北。《左传》庄公十九年(前675):楚子伐黄,“还,及湫,有疾”,即此。

  • 曹真

    ?—231三国时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字子丹。本姓秦,曹操收为养子。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为偏将军,从曹洪破蜀军于下辩(今甘肃成县西)。二十四年,夏侯渊战殁,奉命处理汉中退兵事。迁中坚将军、中

  • 大渤海皇帝

    即“高永昌”。

  • 贾塔剌浑

    元冀州(今属河北)人。元太祖授为四路总押,领炮手兵攻城略地。克益都,升行元帅左监军。后驻守谦谦州。元太祖十四年(1219),从太祖西征。太宗时,从拖雷入散关,渡汉水,略河南诸州,升总领都元帅。复从太宗

  • 野虞

    官名。春秋、战国时置,为主山林薮泽之官。《礼记·月令》:“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道之。”

  • 阿兰泰

    ?—1699清满洲镶蓝旗人,富察氏。初任兵部笔帖式、郎中。三藩乱起,专司军机文檄,以博闻强记、书写敏捷著称。曾参预修纂《平定三逆方略》。康熙二十年(1681)晋内阁学士。历工、兵、吏部尚书。二十八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