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太傅

太傅

官名。(1)西周置,为三公之一,位次太师,在太保上。周成王以毕公为太傅。《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据孔传,其职掌为“傅相天子”,与太师、太保“经纬国事,和理阴阳”。其后历代沿置。《战国策·齐策四》:“齐王……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鲍彪注:“太傅本周官,此齐大臣也。”春秋、战国沿置,执掌军政,辅佐君王。西汉平帝时与太师、太保、少傅合称四辅,位上公,无实际职司。新莽沿置。东汉以授元老重臣,居百官之首,秩万石。明帝以后,诸帝即位时皆置,兼录尚书事,行使宰相职权,有缺不补。魏、晋、南朝宋皆一品,梁十八班,陈一品、秩万石,北魏、北齐亦一品。位虽尊荣,但除两晋时执掌朝政外,多安置元老勋旧,无职司。北魏、北齐与太师、太保并号三师。北周列为三公之一,正九命。隋初复号三师,正一品,大业三年(607)罢。唐复置,用作赠予元老大臣的荣衔,正一品。天宝前除授甚少,唐末五代用为藩镇加官,遂至冗滥。北宋初用为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正一品。政和二年(1112)改号三公,执掌朝政,行使宰相职权,后亦作为勋臣加官。南宋沿置。辽、金、元皆为加官、赠官,正一品。明初置为皇帝的辅弼大臣,权任颇重。建文间罢,仁宗复置。后渐成虚衔,为勋戚大臣的加官、赠官,正一品。清代沿置。(2)太子太傅的简称。(3)西汉初诸侯王国亦置,辅导国王,诸侯王不守法,则向朝廷举奏。成帝时改称“”或“王傅”。

猜你喜欢

  • 鄢陵君

    战国时楚国封君。为楚顷襄王近臣。封邑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大夫庄辛曾言于楚顷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见《战国策·楚策四》。

  • 谢伋

    宋蔡州上蔡(今属河南)人,字景思。参政谢克家子。往来青城,毁容败服,助其父奉国玺走宋州。为高宗所知,以为祠曹郎,兼太常少卿。遭秦桧之厄,摈落二十年,始稍外迁而死。著有《四六谈麈》,主张四六文应着眼于命

  • 哭庙记略

    书名。不著作者姓名,凡一卷。清初吴县知县任维初搜括民财,盗卖库粮,县人怨恨。顺治帝死,儒生倪用宾、金人瑞等于“哭临大典”之日,聚哭文庙,乘机向巡抚朱国治控告,反遭冤杀。此书即记其事。

  • 沈铨

    1682—1761清浙江湖州人,一作浙江德清人,字衡之,号南苹。少时家贫,随父学扎纸花、纸冥屋手艺。年约二十始专从事绘画,并以此为生。工花卉翎毛,亦工人物走兽等,工致精研。日本国王见其《百马图》甚赞赏

  • 司刍

    官名。西周置。司空属官,掌盖房之刍薪。

  • 马厂遗址

    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遗址,在青海民和县马厂沿(一作马厂塬)。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最早发现地。参见“马家窑文化”。

  • 齐物论

    《庄子》篇名。庄子哲学之代表作。齐物,即齐一、等同万物。全篇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无界限差别)命题出发,认为是非、美丑、善恶、大小、彼此、物我、寿夭等皆无确定不变之标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 侯官严氏丛刻

    书名。清末熊元锷(季廉)编。四册。收录严复译著共五篇,反映了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作者的变法思想。有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南昌读有用书斋校印本。

  • 阿罗出

    又译斡罗出、阿老出,亦称呼图克图少师。明代蒙古孛罗忽济农岳父。天顺初入据河套,曾分别联合孛来、毛里孩、孛罗忽、满都鲁、癿加思兰等,入犯明边。成化初内讧,被逐出河套,旋为癿加思兰所杀。

  • 牧夫

    ①官名。又称“牧”。西周置,主管一方政令之伯长。《尚书·立政》:“宅乃牧,宅乃准。”孔安国传:“牧,牧民九州之伯。”又:“我其立政、立事、准人、牧夫。”②各官署长官泛称。《尚书·立政》:“惟有司之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