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庾县
隋开皇十年(590)分南康县置。因地处大庾岭得名(一说西汉武帝时监军庾姓讨平南越,筑庾将军城于此,因以名县)。治今江西大余县西南。十六年废为镇。唐神龙元年(705)复分南康县置。属虔州。移治今大余县东。北宋淳化元年(990)始移今大余县(南安镇)。为南安军治。自元至清又为南安路、南安府治。1957年改为大余县。
隋开皇十年(590)分南康县置。因地处大庾岭得名(一说西汉武帝时监军庾姓讨平南越,筑庾将军城于此,因以名县)。治今江西大余县西南。十六年废为镇。唐神龙元年(705)复分南康县置。属虔州。移治今大余县东。北宋淳化元年(990)始移今大余县(南安镇)。为南安军治。自元至清又为南安路、南安府治。1957年改为大余县。
官署名。北宋元祐元年(1086)置,直属户部尚书。凡户部及所属度支、金部、仓部财赋帐籍,选吏钩考。后废,政和二年(1112)复置,改称户部催辖司。
故址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城东临泗水(今废黄河),南濒淮河,据泗水入淮之口。《水经·淮水注》:“淮、泗之会,即角城也。”东晋义熙中于此置角城县。南北朝时置戍,常为争战之处。《魏书·高闾传》:“角城蕞尔,处
①《路史》引《世本》作“空桐”。西周国名。偃姓。殷之后。春秋时为楚附庸。在今安徽桐城市北。《左传》定公二年(前508):“桐叛楚”,即此。一说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北。②春秋晋邑。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一说在
西汉武帝时置。治今云南云龙县一带。属益州郡。东汉、晋属永昌郡。南朝梁末废。
一作候州。唐置羁縻州。其地《贵阳府志》称在黎平府境。一说在今福泉、贵定间。天宝元年(742)属黔中郡,隶黔中道。后历属黔州都督府、黔州经略招讨使。大顺元年(890)属武泰军节度使。后晋天福八年(943
官名。晋武帝置,九嫔之一,位视九卿。南朝沿置。十六国后赵亦置,员一人,位视上公。唐玄宗开元中于妃下置,为六仪之首,掌教九御四德,率其属以赞后礼,正二品。宋代置于贵仪下,属“嫔”,正二品。金初不设,宣宗
约345—406东晋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字长康,小字虎头。大司马桓温、荆州刺史殷仲堪,先后引为参军。义熙初为散骑常侍。博学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善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每画人成,或
①官署名。隋唐于司农寺置。掌植养竹苇,供尚食局竹笋及宫中百司帘篚等编织品。唐设监一员、副监一员、丞二员,另有录事、监事、苇园匠等。②官名。唐代司农寺司竹监长官,置一员,从六品下。
官名。唐置。掌边地牧场渠堰。不常设置。
①官名。(1)春秋始置,战国沿置。或称将军。军队主帅。《孙子·作战》:“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2)百人之长。又称“百将”。战国秦置。《商君书·境内》:“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