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黡
即“史厌”。
即“史厌”。
?—780一作牟羽可汗。回纥汗国第三代可汗。原名移地健。磨延啜次子。唐乾元二年(759)嗣立,建号爱登里啰汨没密施颉登密施合俱录毗伽可汗。重用粟特胡人,皈依摩尼教,回纥风俗为之一变。宝应元年(762)
206—247三国时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子默。顾雍孙。与诸葛恪等为吴太子登四友。吴赤乌中,代恪为左节度,迁选曹尚书。祖父雍卒,拜太常代雍平尚书事。时鲁王霸有宠,乃上疏请嫡庶之礼,使高下有差,霸
屋顶形式。四坡屋顶下为斜坡,上为一平顶,平顶与四面斜坡相交处各有一条水平脊,整座屋顶由四条水平脊和四条戗脊组成,颇似一个倒置的斗。“盝”是古代的一种小盒子,因两者形似,故名。
魏、晋、南北朝为尚书吏部郎别称。隋大业三年(607)改吏部侍郎置,为吏部头司选部司长官,从五品。唐代改名吏部郎中。
664—710唐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西)人。上官仪孙女。初生,祖、父下狱死,随母没入宫中。聪明善文辞,明习吏事。武后爱其才华,使参决百司表奏。中宗复位,益加宠信,与安乐公主等依势用事,请谒受贿,大置
官名。清代善扑营职官。额设六人,分左、右二翼,各三人。由善扑营总统大臣于本营侍卫教习及外营侍卫章京内拣选,引见补放,掌统辖营众。
又称忽汗城。唐时渤海五京之一,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治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范围包括今牡丹江上、中游流域。形制仿唐长安城,外城、内城、皇城三城环套。天宝十四载(755),渤海国由旧国(今吉
881—944唐末五代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字巨川。早年事晋王李存勗,屡有战功,擢太原衙前兵马使。后唐同光三年(925),从魏王李继岌灭前蜀,因留成都。从孟知祥征战,以功授绵州刺史。入后蜀,迁山南节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置。掌打捕户及民匠六百余户。有达鲁花赤、提举、副提举等官。
即“黄头回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