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
梵文Aryastangikamarga 的意译。亦译八品道、八圣道。佛教名词。指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八种途径或方法。具体内容是:正见,对佛教“真理”四谛的正确见解;正思维(或正志),对四谛等教义的正确思维;正语,讲符合佛教教理的正确语言;正业,住于清净之身业;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生活;正精进(或正方便),勤修佛教涅槃之道法;正念,明记佛教四谛之理;正定(或正三昧),修习佛教禅定,心专注于一境,以求得观察四谛之理。见于《增一阿含经·四谛品》等。
梵文Aryastangikamarga 的意译。亦译八品道、八圣道。佛教名词。指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八种途径或方法。具体内容是:正见,对佛教“真理”四谛的正确见解;正思维(或正志),对四谛等教义的正确思维;正语,讲符合佛教教理的正确语言;正业,住于清净之身业;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生活;正精进(或正方便),勤修佛教涅槃之道法;正念,明记佛教四谛之理;正定(或正三昧),修习佛教禅定,心专注于一境,以求得观察四谛之理。见于《增一阿含经·四谛品》等。
见“恤①”。
宋时大理国主。段思平五世孙。白蛮(白族)。宋庆历四年(1044)国人废素兴立之。皇祐五年(1053)侬智高入大理,他杀之,函其首送京师。卒后子廉义立。
1000—1064北宋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本名希古,字安道。天圣进士。累迁集贤校理。因上疏谏罢范仲淹事被贬。后稍复原官。庆历三年(1043)为右正言,赞助庆历新政。以使契丹不辱使命,还任知制诰、
简称河东宣慰司。属元中书省直辖。置司于大同路,分管大同、冀宁(治今山西太原)、晋宁(治今山西临汾)三路,辖境包括今山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又置分司,以领德宁(治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净州(治今
《易经》的两卦。在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中皆居首要地位。《易·系辞上》:“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道组藏在乾坤之中,乾坤定位才有易道,若无乾坤即无易
?—1161金契丹族人。海陵帝时任西北路招讨司译使。正隆五年(1160)乘征兵攻宋的机会,起兵反金,各地契丹人群起响应。后移兵西进,部分群众不愿从行,发生分裂,次年为将领移剌窝斡所杀。窝斡继续与金军作
即“公西华”。
在清皇城东北。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初为胤禛雍亲王府邸,胤禛登极后改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胤禛死,停柩于此,故而重加修葺,易覆黄瓦,供奉胤禛影像于永祐殿。乾隆九年(1744)改为喇
曲(麯)酒曲品种之一。 也称酒药、白药、酒饼等。以米粉或米糠等谷物为原料,添加少量中草药或辣蓼草,接种曲母,人工控制温度培养而成。因体积比大曲小,习称小曲。是黄酒、白酒的糖化发酵剂。在汉
西汉末年赤眉农民军刘盆子政权年号(25—27)。凡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