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銮仪卫

銮仪卫

官署名。清朝掌管帝后车驾仪仗之机构。顺治元年 (1644) 承明制置锦衣卫,设指挥使等官。二年 (1645) 更名銮仪卫。四年罢指挥使等官,设銮仪使、冠军使等。五年定为正二品衙门。掌供奉帝后祭祀、朝会、出巡、大阅时之卤簿、仪驾。设掌卫事大臣一人,总领卫事; 銮仪使,满洲二人,汉军一人掌卫之日常工作。所属机构有左、右、中、前、后、驯象等六所及旗手卫,分掌车驾、盖伞、旌节、斧钺、吾仗、饲象、乐器诸项。各置冠军使、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等以领之。此外,尚有办事章京、主事、经历等官,协助掌卫事大臣及銮仪使工作。宣统元年(1909)因避帝讳,改称“銮舆卫”。


官署名。清顺治二年改锦衣卫为銮仪卫,掌供奉乘舆秩序卤簿,辨其名物与其班列。其长官称掌卫事大臣,正一品,下设銮仪使,其属有左右中前后五所和驯象所、旗手卫,以及銮舆、驯马、擎盖、弓矢、旌节、旛幢、扇手、斧钺、戈戟、班剑十司。宣统元年,避帝讳,改銮仪使为銮舆使。见《清史稿·职官四·銮舆卫》、《清文献通考·职官十·武职》。

猜你喜欢

  • 崇文馆

    官署名。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改崇贤馆置,设学士、直学士,无常员,缺则以太子庶子领馆事。肃宗乾元(758—760)初,以宰相为学士,总馆事掌经籍图书,教授生徙。德宗贞元八年(729)以前隶属不定,时

  • 定威校尉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孙权置。《三国志·陆逊传》: “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官名,东汉末年孙权置,以陆逊为之,掌领

  • 镇蛮护军

    官名。东晋、南朝置。职掌如将军,而地位略低。统兵,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东晋时桓云、桓冲、桓石秀皆以江州刺史领此职、西阳太守。南朝宋定为六品。庐江、晋熙、西阳太守加此,立府。梁时,南新蔡太守亦加此。陈拟八

  • 作命内史

    官名。西周中期置。内史类史官。掌册命宣读王命。《利鼎铭》: “王乎 (呼) 作命内史册命利。”官名。西周设置,《利鼎》说:“王乎作命内史册命利。”(《三代》四·二七·二)其职掌见“内史”。

  • 西域司马

    官名,又名都护司马、军司马,西汉置,秩六百石,为都护属官,掌帅兵征伐。《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

  • 京兆按察司

    见“河东陕西道提刑按察司”。

  • 内侍寄禄官

    官名统称。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二月设,初隶宫闱局,后直属宣徽院。为从事内廷服役人员仕进而设,系无固定职掌的非正规官员。名称有中常侍、给事中、内殿通直、黄门郎、内谒者、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

  • 大庶长

    ①官名。春秋时秦国初置,商鞅变法时为最高军事长官。②爵名。战国秦置,为二十等爵第十八级,庶长中最尊者。西汉或用之。文帝时令民入粟边万二千石者,赐爵大庶长。爵名。汉承秦制,实行二十级爵以赏功劳,其中第十

  • 武冠

    武官、侍从官服用之冠。亦称武弁、大冠。《续汉书·舆服下》: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晋书·舆服》:“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

  • 扶令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从七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