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统

都统

官名。①军事统帅。前秦建元十九年(东晋太元八年,383),苻坚进攻东晋,征富家子弟二十岁以下者共三万余骑,以秦州主簿赵感之为少年都统,作为带领青年兵之将官。都统之名,始于此。南朝宋置,惟出征时设,以统率各领兵将军。北魏亦置,为皇帝左右亲信,有都统长,领殿内之兵。唐朝置,为总兵统帅名。玄宗天宝(742—756)末,置天下兵马元帅,都统诸道节度使,以平安史之乱。肃宗乾元(758—760)中,置都统,或总三道,或总五道。后又置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之统帅,掌征伐。舒临时性军事长官,不赐旌节,事毕即罢。宋朝置“都统制”,简称“都统”,以节制军马,亦非常职。辽、金亦有都统之名。② 地区长官名。前秦末年,有河西鲜卑大都统、都统之名,为地区性少数民族统治者之官号。③ 僧官。北魏置,设于州及畿郡。管理佛教寺院僧众及僧祇粟之应用。④ 清朝八旗组织中各旗的最高长官。满州、蒙古、汉军旗各一人,共二十四人,从一品。掌本旗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以及选官序爵,操演训练等军政事务。满名原为“固山额真”,顺治十七年(1660)始定汉名为“都统”。雍正元年(1723),以“额真”(意为“”)二字非臣下所用,将满名改为“固山伯喀达喇喇昂邦”,后又更为“固山伯喀达喇昂邦”(意为管旗大臣),惟汉名仍称都统,终清未变。又,各省驻防八旗设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将军与都统不并置,凡设将军处,其下置副都统。设都统者有察哈尔都统 (驻张家口)、热河都统(驻承德)、乌鲁木齐都统(驻乌鲁木齐)等,除掌驻防旗营军政事务外,并兼管地方民政事务,为驻防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⑤ 清末新陆军军阶有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之称。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官佐等级,分为三等九级,上等一级正都统,从一品;二级副都统,正二品;三级协都统,从二品。详“正都统”等条。


官名。前秦建元十九年苻坚进攻东晋时,命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即为青年兵将官,都统之名始于此。前秦末年有河西、鲜卑大都统,是地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官号。唐肃宗乾元元年置都统,总管几道;后又设行营都统,掌管征讨,战事结束即省。宋代有诸军都统制,以节制兵马,非常职。清朝有八旗都统,为各族的最高长官。清朝末年定武官九等,一是正都统,二是副都统,三是协都统,相当今天的上将、中将、少将。北洋军伐时期,在热河、察哈尔、绥远设都统,为地方军政长官。参看《旧唐书·职官三·都统》、《清史稿·职官四·都统》、《历代职官表·八旗都统》、《文献通考·职官十三·都统》。

猜你喜欢

  • 锡库局

    官署名。南朝梁置,为东宫诸局之一。

  • 绿头牌

    清朝“膳牌”之一种,为高级文武官员呈进给皇帝的衔名牌。木质,绿漆。详“膳牌”。

  • 内馆监督

    官名。清朝理藩院所属内馆之主官。管理内札萨克年班来京人员所居馆舍之事。额设一人,以六部保送之司官充任,每年一更代。下设大吏四人,小吏八人等佐理馆务。另有捕盗章京一人,由步军统领衙门派充,专司保护蒙古人

  • 大莫嚣

    官名。嚣即敖,莫敖原为战国时楚国卿号。秦汉之际项羽所立西楚国沿用。

  • 父任

    因父亲为官,儿子被任命为某官。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因为他父亲当官,上级给予照顾,便给了他个官做。《史记·汲郑列传》:“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汉书·苏武传》:“武字子卿,

  • 典钻码

    官名。太平天国军中给事官。见 “军中典官”。

  • 黄牒

    文书名。宋朝任命状的一种。宋制,凡委任官员,有品者给告身; 无品者及临时差遣,不论职任轻重,皆给黄牒。敕授者由中书省、吏部奏授者由门下省颁给。委任官员的证状。用黄纸书写。《宋史·职官三·官告院》:“元

  • 染署丞

    官名。南朝梁、陈置。参见“染署令”。

  • 貂珰

    冠饰名。貂即貂尾,珰指金珰。汉朝皇帝近侍如侍中、中常侍服用,中常侍为银珰左貂。东汉专任宦官为中常侍,右貂金珰,貂珰渐为宦官代称。南朝宋以来,王公贵臣加侍中、散骑常侍,乃得佩带。

  • 厨令

    官名,汉置,属京兆尹,掌厨食事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