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尉

都尉

官名。① 统兵武官。战国赵、魏、秦等国已置,地位略低于将军。《战国策·赵策三》:“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秦、两汉亦为高级武官,稍低于校尉,或冠以骁骑、车骑、军门、强弩、复土等名号,皆有事时临时设置,事讫即罢 。魏、晋名号极繁,地位渐低,亦不常置。唐朝有折冲都尉、果毅都尉,为诸卫府所辖折冲府正副长官,统率各地府兵,地位高于校尉。辽朝亦有其名目,仅为虚职,无职掌。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攻宋,曾临时设置殄寇折冲、果毅都尉统兵,军还即罢。哀宗正大(1224—1231)间,选各路精兵直隶枢密院,其统率初名总领使,后改都尉,有建盛、折冲、振武、荡寇、果毅、殄寇、虎贲、鹰扬、破虎、虎威、振威等名目,初秩正四品,后升从三品。分屯各地,以曾掌元帅权者任之,其府职权与元帅府、行枢密院相等,每卫士兵不下万人。后行尚书省亦或置都尉统兵。明初一度置都尉司(亲军都尉府)领禁卫军,寻罢。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亦置,正六品,位次威武将军,领兵六百人。② 执行特定职务的专职官员。西汉中央有常设的水衡都尉、非常设的搜粟都尉、协律都尉,分掌行政事务,位次九卿;奉车都尉、驸马都尉侍从皇帝左右,骑都尉监领羽林骑,或护西域事务;大司马、大将军属官有护军都尉,掌监督节制诸军。地位皆颇高,秩比二千石。诸郡或置农都尉、关都尉。三国有水衡、抚军、典弩、典铠等都尉,各有职事,权任颇重;度支、典农等都尉掌诸军、郡县屯田事务;各地或置司金、司盐、司竹都尉,分掌冶金、盐务等具体事务。十六国前凉置五都尉,专主监伺刺举。北齐都水台、太仆寺属下诸局亦置,为低级事务官员,隋朝都水台沿置。奉车、驸马、骑都尉,魏晋南北朝并号“三都尉”,名为侍从武官,实为加官冗职,地位渐低。唯驸马都尉成为帝婿专官,唐、宋至明皆置。③ 郡军事长官。秦、西汉初设郡尉,景帝中二年(前148)改名都尉,秩比二千石。协助太守典掌军事,维护治安,统率、训练本郡军队,职权颇重。自置府,有丞、主簿、诸曹掾史等属吏。有时代理太守职务。边郡往往分置为数部。新莽曾改名太尉。东汉内地诸郡省,并其职于太守,如有紧急军情,亦临时设置。边郡仍置,多分部。三国、晋诸郡皆置,五品,大郡多候、右都候,隶属卫尉,秩分置数部。后省。北齐、隋初设郡尉,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州置郡,各设都尉(正四品)、副都尉(正五品)专掌军事,不预行政,与郡不相知。又置京辅都尉,从三品,立府于潼关,领兵镇守。唐朝罢。④少数民族地区长官。汉朝有属国都尉,管理属国军事民政。西晋武帝太康(280—289)中,改南匈奴五部帅为五部都尉,分领匈奴诸部。十六国汉于六夷每万落置一都尉统领之。⑤ 唐、宋、金、元、明武臣勋官等级,次于将军,高于骑尉,有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等名目。清朝爵位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位次男爵,以封功臣、外戚; 武阶官有武义、武翼、昭武,宣武都尉等名目。详见各条。


官名。1、比将军略低的武官,战国时始设此官。

2、掌管地方军队的武官。秦置郡守、郡丞、郡尉,郡尉掌管全郡兵马,维持地方治安,秩比二千石。汉景帝中元二年,改郡守为太守、郡尉为都尉。东汉光武建武六年废都尉,太守兼其职。另外还有东部都尉、西部都尉、关都尉、属国都尉,皆为地方武官;属于中央的还有水衡都尉(掌上林苑)等。

3、执行临时任务的官员,如搜粟都尉、协律都尉等。

4、侍从官。如奉车都尉、驸马都尉等。

5、勋官称号。唐宋勋官中有轻车都尉、骑都尉等。

6、官阶名。清朝制度,自正三品至从四品的武官称都尉。参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旧唐书·职官一》、《新唐书·百官四上》、《宋史·职官九》、《清史稿·职官四》、《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猜你喜欢

  • 三班

    见“三班院”。

  • 御用监

    官署名。明清宦官衙门之一。掌理御前所用围屏、摆设器具之事。明初设之,乃总管内府之称。洪武十七年(1384)复设,专办御用器具,设令、丞、奉御等官司之。二十八年更定职秩,设正四品太监一人为主官。下设左、

  • 宫门仆射

    官名。北魏置,掌诸宫门卫。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定为从八品。北齐沿置,设六人,从八品。参见“宫门署”。

  • 承应小底局

    官署名。承应小底局为辽代特有的宫廷机构,属宣徽院。小底,即小厮、小的、小当差之意。有笔砚小底、寝殿小底、佛殿小底、司藏小底、习马小底等,承应内廷使用。见《辽史·百官志一·承应小底局》。官署名。辽置,属

  • 第一酋长

    官名。北魏置。《刘懿墓志》:“赵家口大将军府骑兵参军,第一酋长。”(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二九四)一说即“第一领民酋长”的省称。

  • 水部曹郎中

    官名。北齐都官尚书所属有水部曹,“掌舟船、津梁、公私水事”,以郎中一人为主官。见《隋书·百官志中》。

  • 掌蜃

    官名。《周礼》地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征收蚌蛤以供丧葬祭祀。《周礼·地官》:“掌蜃,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八人”,“掌敛互物蜃物,以共(供)闻圹。之蜃。祭祀,共蜃器之蜃”。官名。周设此官,掌收

  • 王国典府长丞

    官名。晋始于王国置典府丞,无令。南朝宋与梁陈沿置典府丞。北齐王国亦置典府丞而无令。隋始于诸王府置典府令及丞,唐沿置于亲王府,长正九品下,丞从九品下,员额各二人,掌府内杂事。

  • 东曹属

    丞相府僚属名。汉朝置,三国、西晋沿置,秩二百石。协助东曹掾管理二千石长吏任免事务。不置掾时,即为东曹主官。详见“东曹”。官名,汉置,为公府属官,位在掾下,掾为正,属为副,佐掾掌二千石长吏的任命和调动,

  • 巡边使

    使职名。唐玄宗开元四年(716)曾以御史中丞姜晦为之。官名。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六月,因程异之请,以左金吾大将军胡证充任京西京北巡边使,所经过州镇,与节度、防御使、刺史审量利害,具事实奏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