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图

都图

乡村基层组织与粮区划分单位。宋代有都保,为乡与保之间的组织,而未见有“图”之名。都图成为地方基层组织始于元代。元时所修《新昌县志》卷一记该县当时县以下基层组织为改宋时的厢为隅,乡为都,里为图,并不冠地名,而以数字为其次第。《萧山县志》亦说:“改乡为都,改里为图,自元始。”《嘉定县志》并叙述了改乡里为都图的原因:“图即里也,不曰里而曰图者,以每里册籍首列一图,故名曰图是矣。”惟元代究竟于何时改用此制,元史上无此项记载,故不得而知。可能只是行施于一些地方,并非普遍的制度。至明代,江南等地乡里之制日少而都图之制日多。据《平阳县志》记载,该县在明时共有一隅二镇五十五都。隅指县城,镇指市镇,都指乡村。此三者系同级组织,其下层组织均称图,全县共为二百五十二图,图下又分甲,每甲辖地三百亩;《象山县志》则载该县在明代的县以下组织为乡、都、图三级;《义乌县志》则为乡、都、图、甲四级,《鄞县县志》则为乡、都、图、里、甲五级。明代有所谓鱼鳞册,实为一土地登记图籍,系以田为经,以户为纬,田各归其本区,而以都图或里甲为单位,故明代的都图亦为一粮区划分单位。清初地方基层组织,各地颇不一致,一些地方仍有都、图之名。据《南通县志》所载,县下为乡,乡下为都,都下为里;《宝山县志》所载则县下为乡,乡下为都,都下为图。中叶以后,无锡知县裴大中以当时无锡县田赋疲欠之风甚炽,于是仿效明代“里甲”的遗意,创立以图为一县征解的单位,设图董或图正,图下再分为若干庄(或甲),庄设庄首(有些地方则图与庄之间尚有乡之一级,而称乡董),均依次以大户轮流派充值年,催收全国钱粮,负责总缴县署。参见“里甲”。

猜你喜欢

  • 知后官

    吏名。宋朝初年置,掌诸军、监场务进奏之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 废,选其合格者为进奏官。吏员名。宋初诸军、监、场务掌进奏事务者称知后官,职掌同诸州进奏官。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废知后官,选

  • 乌台

    官署台,即御史台(御吏府)。汉代御史府多柏树,其上多乌,故称御史府为乌台,或乌府。参看“乌府”条。

  • 骏马厩令丞

    官名。骏马厩为西汉太仆所属养马诸厩之一,专养良马。置令,秩六百石,有丞。东汉省。

  • 南面朝官

    辽朝职官类名。辽得燕云十六州后,即逐渐完善南面官制,统治汉人。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称南面朝官。

  • 军需少监

    海军同等官。其军阶为少校,掌理海军军需事务。

  • 神部令

    官名。北魏置。《魏书·辛绍先传》: “(绍先)自中书博士,转神部令。”一说即祠部令之别称。职掌参见“祠部”。

  • 振威副尉

    官名。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置为从六品下武散官。宋朝沿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官名。唐代武散官从六品下称振威副尉。宋沿唐制,品级与唐同。见《新唐书·百官一·兵部》、《宋史·职官九

  • 劝学员

    官名。清末始置,北洋政府时期沿置,属县劝学所。员额二至四人,分掌所内事务,并分任各区劝学事务。二年一任,任满后可连任。

  • 牧师苑官

    官署名。省称牧师苑、牧师官。主牧养繁殖军马。西汉于河西六郡置牧师苑三十六所,养军马三十万匹。据《汉书·地理志》,北地郁郅县置此官。边郡六牧师令各三丞,皆属太仆。东汉省,唯汉阳有流马苑,以羽林郎监领。对

  • 副总河

    清代河道总督的副职。见“河道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