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国都。《尚书· 说命(中)》: “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②行政区划之一。(1)十邑为都。《广雅·释地》: “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王念孙疏证: “盖虞夏之数。”(2)四县为都。周朝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3)四乡为都。春秋时齐国制度。《管子·乘马》: “五家而伍,十家为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都。”又一说十州为都。《管子· 度地》: “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州,州十为都,都十为霸国。”(4)宋朝神宗实行保甲法,以二百五十户为一都保,设都、副保正各一人,负责治安。后或改为乡都两级,或都、里并行。③ 军队编制单位。唐、五代、宋均设。唐朝每都千人,置都指挥使。宋朝以百人为一都,马军置军使、副兵马使; 步兵置都头、副都头。


军队的编制单位。唐末五代之际,军队中已有都的编制。诸藩镇所设特种兵和牙兵中就有燕子都、落燕都、厅子都等名。五代时形成为指挥以下的军事编制。《五代会要·京城诸军》:“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都,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都的长官称为都头。北宋沿五代之制,以都为指挥以下的军队编制单位,都的统兵官,马兵是军使和副兵马使,步兵是都头和副都头,在副兵马使和副都头之下尚有军头、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

猜你喜欢

  • 当塗

    即“当途”。

  • 牧府

    官署名。十六国前凉、西凉、北凉置,为州牧府的省称,前凉时多称少府。上述政权统治者皆兼凉州牧,故牧府即仅次于都督府的决议军政大事的权力机构。设长史(有时分置左、右),司马(有时分置左右)等官属,其地位高

  • 色长

    官名。宋朝置,为太常寺所属教坊之属官。管理舞乐,为乐工之长。清初亦置,为礼部教坊司属官。顺治元年 (1644) 设,十七人。雍正七年(1729)改教坊司为和音署,遂废。官名。宋代教坊的都色长的属员,为

  • 呜赞

    官名。明洪武九年(1376)置。初隶殿庭仪礼司,二人,正九品。三十年,改隶鸿胪寺。建文(1399—1402)中升秩。成祖即位,复旧。其后员额屡增自四人至九人,改从九品。掌典赞仪礼之事。

  • 明保

    清朝荐擢官吏之方式。京外大员推荐有才能之人或叙录有功劳之官员,奏请以某项官职任用或赐与某项荣典,其章疏交吏部等衙门审议者,称为明保。如有特殊才能奏请破格录用者,一般交军机处存记,于适当之时提请任命,称

  • 廷尉左右监

    官名合称,即廷尉左监和廷尉右监。秦置廷尉监,汉分左、右,掌逮捕罪犯。《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

  • 虞部侍郎

    官名。隋朝尚书省工部虞部司长官,置一员,正六品上,文帝开皇三年(583)加为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607)改为虞部郎。官名。隋尚书省工部有此官,掌山泽苑囿等。见《隋书·百官下·尚书省》。

  • 夏国主

    辽、宋授给西夏国君的封爵。景宗元昊、毅宗谅祚、惠宗秉常、崇宗乾顺曾获此爵号。

  • 格式司

    官署名。①唐朝吏部下属机构,设郎中,掌检勘官资档案。《唐会要》卷八二《甲库》: 大和九年(835)十二月敕: “中书、门下、吏部各有甲库历,各为三库,以防逾滥”,“诸司、诸使、诸道应奏六品以下诸色人,

  • 西绫锦使

    即“西绫锦院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