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部落联盟

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早期的部落联盟是以血统亲属关系为基础的几个部落结合起来的集团。联盟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卫,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联盟各部落是平等的,联盟议事会由各部落的首领组成,没有相应的组织分工,或仅有很简单的分工,除处理联盟部落之间的问题外,主要是应付对外的战争。母权制崩溃以后,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之间既有兼并,也有融合。传说中的西北地区的炎帝部落、北方地区的黄帝部落与东方地区的东夷部落,是远古中国大地上的主要部落。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分别沿着河流向东方发展,终于与东夷部落相遇而发生战争。先是东夷集团的蚩尤战败了炎帝后裔的共工部,接着共工部向黄帝求援,于是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发生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蚩尤被杀。这时还没有脱离原始共产制,都不能对战败部落进行奴役,所以在打败对方之后,要末结为平等的联盟,要末把他们驱逐出原有的住区,蚩尤对共工采取的是后一种办法,黄帝对东夷部落采取的是前一种办法,在杀死蚩尤之后,找出少皞来抚绥东夷,自然是结成联盟了。炎帝后裔的共工部落联合黄帝战败蚩尤之后,在结盟过程中,为争当部落联盟的首领,双方发生了战争,黄帝部落三战三胜之后,也没有把共工消灭掉,而是结成了联盟,共工部落改用黄帝部落的名称,而且在联盟中位在颛顼部落之下。炎黄两部落与蚩尤之间的循环战争和结成联盟,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促进了各氏族、部落之间及其内部的分工和交换,加速了社会阶级分化的过程;第二,促使不同氏族、部落之间融合,产生了华夏族;第三,从血缘部落发展为地域部落联盟,是氏族机构到国家的过渡形态。反映母权制崩溃以后,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之间兼并、融合关系的,是龙的崇拜的出现。龙是各氏族、部落用本氏族、部落图腾中最具有特征的部分共同融铸成的。龙的鹰爪是来源于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虎掌来源于以猛兽为图腾的部落,蛇颈则是来源于以蛇为图腾的部落。龙的崇拜的出现,标志着由部落向国家迈进,离国家产生已经不远了。黄帝部落联盟之后,出现了融合炎黄与东夷三大部落集团文化的颛顼、帝喾时期,颛顼与帝喾两个部落联盟,虽还是属于前期部落联盟的性质,但阶级分化已经很明显了,部落联盟大酋长的职权也较前大为提高。龙被看作是大酋长的化身和部落联盟的保护神。龙的神性,正好象征着大酋长的权力: 《山海经·海内经》说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就是对大酋长权力的形象描写。随着部落联盟内部阶级分化的加深,部落联盟议事会也相应发生质变,由前期的民主性质蜕变为后期的贵族议事会性质。

猜你喜欢

  • 围子手营

    军事编制。明朝京军置,隶附五军营,设坐营官一人,下分四司,各设把总二人。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步队官军。明代五军营附属营之一。设坐营官一人,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步队官军。共分四司,每司设把总二人。

  • 纳陛

    汉朝皇帝宫殿建筑的一种装饰,本为皇帝专用,间或赐与有殊勋的贵戚重臣。据《汉书·王莽传》,平帝时王莽秉政,以策命拜受九锡,其一即为“纳陛”。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纳,内也,凿殿基为陛,不使露也。”

  • 松林苑

    官署名。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置,北京苑马寺六监二十四苑之一,属香山监。设圉长一人,从九品,下分各群,设群长,掌牧养马匹,以备军需。十八年并入太仆寺。参见“香山监”。

  • 籍田令

    官名。亦作藉田令。西汉文帝二年(前178)始置,管理籍田之事,隶大司农。籍田即每年春耕前皇帝率群臣在专辟的土地“籍田”上行耕作之礼,以示重视农耕。籍田所获谷物供宗庙祭祀之用。东汉省。西晋武帝泰始十年(

  • 长秋寺少卿

    官名。元置,为长秋寺的佐官,见“长秋寺”。

  • 盛京内仓

    官署名。清朝盛京户部所属办事机构之一。顺治十五年(1658)置。设正、副监督各一人,皆为满员,由盛京五部司员内拣选充补。下设笔帖式若干人,亦为满员。贮藏粮石,收纳官庄米及辽阳,开原、广宁三城旗地之米,

  • 天厩坊

    宋朝养马机构。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改左、右飞龙院置。雍熙二年 (985),分左、右二坊。四年,改左、右骐骥院。官署名。宋置,见“骐骥院”。

  • 从义案

    官署名。南宋置,属吏部考功司,掌从义郎考课、磨勘、关升之事。

  • 田师

    官名。战国置。主管农事耕稼之官。《荀子·解蔽》: “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

  • 少府司马

    官名。十六国前凉置。为州牧府属官,主军务。地位在太府司马之下。参见“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