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战国行政区划。诸侯列国于边地设置郡一级行政机构。初时郡比县小,其后郡大于县。《鹖冠子·王铁》: “十县为郡,有大夫守焉。”《史记·韩世家》:“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以郡辖县。


古代行政区划名。1、郡比县级别低。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在边境设郡,面积虽比县大,但人口比县少,地位比县低。《左传·哀公二年》:“(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杜注:“《周书·作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

2、郡比县高一级。战国时郡大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其注。)遂形成郡县两级制。西汉成帝改郡守为太守,郡尉改称都尉。东汉后期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属州管,为州下的行政区。十六国和南北朝州郡滥置;隋大业年间改州为郡;唐武德元年改郡为州。宋改郡为府,其后无闻。

猜你喜欢

  • 副都部署

    官名。北宋初年置,佐都部署掌一路或数路军旅屯戍、营防守御之政令,以观察使以下充任。后避英宗讳,改称副都总管。武官名。见“都部署”。

  • 右监门卫

    禁卫军指挥机构。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右监门府置,十六卫之一,不领府兵。置大将军一员、将军二员、中郎将四员,与左监门卫率亲近禁军,共掌宫城诸门禁卫及门籍,判出,职任颇重。有长史、录事参军事,兵曹参

  • 太子内坊丞直

    官名。隋朝太子典书坊属官,员四人,从九品上。炀帝大业三年(607) 改名典直。

  • 行主

    官名。西夏军职,在副统之下,步马将佐之上。

  • 就第

    即归第。汉朝、晋朝或称官员免官为就第。

  • 想昆

    源于汉语“将军”。辽金时或译作“详稳”。转入蒙语后,再译为汉语,作“想昆”,又译鲜昆、翔昆、桑昆。蒙古贵族常用为尊显称号。

  • 录勋司员外郎

    官名。即“录勋清吏司员外郎”。

  • 太子右司御率府

    官署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太子右宗卫率府置,率一员、副率二员,掌东宫兵仗、仪卫之政令,下设长史及录事、仓、兵、胄曹参军事,又有司阶、中候、司戈、执戟; 并领外府三; 中宗神龙元年(705) 又

  • 飞龙院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掌马官衙。设飞龙使、副使等职。官署名,负责养马。其长官为飞龙使。见《辽史·百官志二》,参看“飞龙使”条。

  • 北面都林牙

    官名,辽朝置,属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其佐官有北面林牙承旨、北面林牙、左林牙、右林牙。见《辽史·百官志一》,参看“北院”条。官名。辽置,为大林牙院的长宫。见“大林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