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谏大夫

谏大夫

官名。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始置,或以为秦已有,汉初不置,武帝因秦而置之。初属郎中令,太初元年(前104)郎中令更名光禄勋后改隶之、秩比八百石,无定员,多至数十人。掌顾问应对,参预谋议,多以名儒宿德为之。东汉光武帝时改为谏议大夫,秩六百石,据《汉官》,员额为三十人。


官名,汉武帝置,掌谏争、顾问应对,议论朝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限),多至数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东汉改称谏议大夫。见《后汉书·百官二·谏议大夫》。

猜你喜欢

  • 大相

    官名。吐蕃官,曰论茞,亦号大论。

  • 包衣营总

    官名。清朝圆明园内务府三旗护军营中掌管分辖包衣营众之长官。雍正十年(1732)设,额设一人,正四品。乾隆三十七年(1772)定为三品虚衔。

  • 司仪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秋官府宾部中大夫司仪上士佐官,员二人,正二命。

  • 节判

    节度判官之省称。

  • 蕃昌苑

    官署名。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置,北京苑马寺六监二十四苑之一。属卢龙监。设圉长一人,从九品,下分各群。设群长,掌牧养马匹、以备军需。十八年并入太仆寺。参见“卢龙监”。

  • 东都苑西面监

    ① 官署名。唐高宗显庆二年(657)改食货监置,置监、副监各一员,丞二员,掌本苑完葺苑面、宫馆、园池与种莳、蕃养六畜之事。②官名。唐朝东都苑西面监长官,从六品下。

  • 介卿

    次卿,副卿。区别于正卿。《左传·昭公四年》: “且冢卿无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 ”杜预注:“介,次也。”官爵名。为春秋时鲁国称担任司马、司空之职的卿,也称亚卿。详见“三官”。

  • 分司

    ①唐、宋官职名。唐朝于东都洛阳分设略同于京师之官府,于此任官者称“分司”。除分司御史有监察之责外,其他分司官员均属闲散之职。宋朝沿唐制,于西、南、北三京设。多用以安置老疾不任吏事者或责降官员。自哲宗元

  • 忠壮将军

    参见“十忠将军”。官名。将军名号,梁有此将军。见《隋书·百官上》。

  • 左鹰扬卫将军

    官名。即左武卫将军,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左武卫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