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观察使

观察使

官名。又称观察处置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停诸道采访处置使、黜陟使而置,掌监察所部官吏善恶,张举朝廷大纲。唐朝中期未设节度使之江南、岭南诸道则置为最高长官,总其军政、民政,下设副使、支使及掌书记、判官、推官、巡官、衙推、随军、要籍、进奏官各一人; 唐朝后期则多由节度使兼领,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宋朝诸州沿置,有实任与遥领之别; 后多用为武臣及宗室寄禄官,无定员、无职掌,不驻本州,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前为四品,后为正五品,位承宣使下、防御使上。西夏置,初为武官转迁职衔,后掌兵为实职。辽朝不设节度使之州置为观察使司长官,掌本州行政之事,有副使、判官。金朝诸节镇以节度使兼知,掌同府尹兼军州事,有同知管内观察使,以同知节度使兼; 专有观察判官一人,掌纪纲观察众务,分判吏、户、礼案事,通检推排簿籍。明洪武(1368—1398)初尝设十人,旋革。


官名。唐设此官,掌管一道(地区)的民政和军事;其官属有副使、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等。唐初派朝官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或名巡察使,或名按察使,或名采访使等,后定名观察处置使,简称观察使(乾元元年改),掌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后兼理民事、军事,并兼刺史。设于不设节度使的地区。有节度使的,节度使兼观察使。宋为虚衔,元废。民国设,后改为道尹。见《新唐书·百官四下》,《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简释》。

猜你喜欢

  • 迭(叠)勃极烈

    官名。金代建国前有此官名,其职务史无记载,类似后代的中央政府的部长。那时,金太祖以都勃极烈嗣位,太宗以谙版勃极烈居守,忽鲁勃极烈犹总帅,国论勃极烈犹国相。“其官长,皆称曰勃极烈……诸勃极烈之上,则有国

  • 财政善后委员会

    善后会议设置的专门委员会之一。善后会议宣称为了整理和公开全国财政,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四月二十日议决《财政善后委员会条例》,二十四日由临时执政公布。九月间由临时执政召集会议。其应行议决的事项

  • 太极都将

    官名。北魏置。《魏书·李叔虎传》:“(叔虎)后兼散骑侍郎、太极都将。事讫,除高阳太守。”

  • 向导处掌印总统大臣

    官名。清朝向导处之最高长官。由向导处总统大臣内特简。定员一人。掌率属员,以备皇帝出巡时作前导。

  • 提点刑狱司

    见“提刑司”。官署名。宋置,掌所部狱讼,平其曲直,举刺官吏等。见《宋史·职官七·提举常平司》,参看“提点刑狱”条。

  • 小宫

    官名。西周置。 见《��从盨铭》。参与土地宅邑的交付事宜。职位大小与具体职掌不详。

  • 大令

    县令、知县的别称、尊称。龚自珍《定盦续集》三《识某大令集尾》: “大令为儒,非能躬行实践,平易质直也。”汉朝以后,县的长官一般称令。大令,是对县令的尊称。清朝龚自珍《识某大令集尾》:“某大令,我不暇与

  • 县道

    少数民族居住的县叫道。《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后汉书·百官五·县》:“凡县主蛮夷曰道。”

  • 孝悌有闻科

    科举制科之一。隋代设置,属于贤良忠直类科目。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诏举。参见“制科”。

  • 命服

    服饰名。指帝王所赐之官服。始于周朝。周之官秩,自一命至九命,分为九等。各视其命之数,有一定之制。故将天子按诸侯、大臣爵秩品位所颁赐之制服,谓之命服。《国语·晋语四》:“君以天子之命服命重耳,敢有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