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翊府中郎将

翊府中郎将

官名。① 唐朝十二卫所领翊卫府长官,各置一员,正四品下,领本府之属以宿卫,而总其府事。②唐朝太子左右卫率府所领翊府长官,各置一员,从四品上,领本府之属以宿卫,而总其府事,高宗永徽三年(652)改为旅贲郎,显庆元年(656)复名中郎将。


武官名。唐置于十六卫,属于左右卫者,为翊一府与翊二府的主官; 属于其他诸卫者为翊府的主官,掌统各翊府卫士以供宿卫。北衙禁军中亦置之,如左右羽林军所属即有左右翊卫中郎将各一人。参见“左右卫”。

猜你喜欢

  • 征蜀将军

    官名。三国魏置。《晋书·文帝纪》: “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为征蜀将军,副征西将军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三品。杂号将军名,三国魏置,掌征伐,司马昭曾任此将军。《晋书·文帝纪》:“大将军曹爽之伐蜀

  • 左警巡院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在大都置警巡院,领民事及供需。成宗大德九年(1305),在大都南城分立警巡院。武宗至大三年(1310),改原警巡院为左、右警巡院,秩正六品,隶大都路都总管府。置达鲁

  • 详谳

    官制用语。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置审刑院,凡具狱案牍先由大理寺断谳,然后关报审刑院,知审刑院与本院详议官根据案情写成文章,上奏皇帝。审刑院这种职能,称为详谳。

  • 汉侍卫

    官名。清朝侍卫中之一种。从上三旗汉军中选拔。分四等,即一、二、三等侍卫及蓝翎侍卫,无定额。详“侍卫”。武官名。清置,选汉人才武出众者给予上三旗“行走”的名义,入为侍卫,称为汉侍卫。属侍卫处,无固定员额

  • 任子

    因父兄功绩保任授予官职。汉朝凡吏二千石以上任职满三年者,得任其同产(兄弟)若子一人为郎。任子一般为郎官,或太子官属。哀帝下诏废除,旋复。东汉因之,公卿、校尉、尚书均能任子弟为郎或舍人。东汉桓、灵时,宦

  • 武候倅长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夏官府兵部中大夫武候率下大夫属官,正一命。官名。见“武候率下大夫”。

  • 宾友

    官名。明建文(1399—1402)中于各郡王府置,二人,以辅弼郡王,进见时,侍坐,称名而不称臣,王待之以宾师礼。永乐(1403—1424)初罢。

  • 清理财政处总办

    官名。清末度支部清理财政处职官。宣统三年(1911)设。一人,奏补,以本部司员兼充。掌佐提调、帮提调分管清理财政事宜。

  • 县主记掾

    县门下吏名。汉代县廷与郡府一样有一个专管记录、簿书的记室,相当于一个曹。其吏员有主记掾,见《两汉金石记》一一《苍颉庙碑侧》,其地位在录事史之上。此外又有记室史、记室书佐、主记书佐,而主记、记室均为主记

  • 牙门旗

    古代天子巡行,将帅出征,多立旗以为营门,其门称牙门,其旗称牙门旗。因其旗用象牙装饰,故称牙旗。《三国志·魏书·典韦传》:“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