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知事

知事

① 官名。金朝始置,为都元帅府、大宗正府、司农司、大兴府等官署之首领官。各署一至二员,品秩正七品至正八品不等。掌付事勾稽、省署文牍,总录诸案之事。多以识女真、汉字者充任。元朝沿置。设于户部、礼部、兵部各司、库,以及肃政廉访司(原为提刑按察司)、诸路总管府等官署者,为经历之副职,掌理案牍和管辖吏员。设于散府、上州等官府者,位在提控案牍之上,多由吏员升任。其品秩有正八品、从八品之别。明朝通政使司、都转运盐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军卫,以及府经历司经历下均设,与经历同掌出纳文移。品秩从七品至正九品不等。清朝通政使司设,满、汉各一人,正七品,满缺以各部院、将军、督抚衙门笔帖式升任,汉缺以知县、詹事府主簿、直隶州州同升任。与经历同掌出纳文移,并督役巡查登闻鼓厅。外省只江西按察使司设一人,正八品,掌收发文书及勘察刑名等事。例以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等升任。府、厅所设者十七处,正九品,均以刑部汉司狱、宣课司大使、兵马司吏目等升任。此外,盐运司亦设,直隶、两淮、广东各一人,从八品,例以县主簿升任。清末改革官制,光绪三十年 (1904) 设京师内外城巡警总厅,内城五分厅、外城四分厅各设知事一人为主官,正五品,掌厅事。宣统元年 (1906) 裁分厅,省知事。② 僧职之一,禅宗主事之别名,专管僧院事务。③清朝道官之一。分掌道教事务。顺治 (1644—1661) 中设,十八人。隶于龙虎山正一真人,并由其保举,报部给札。具未入流。依例升迁副理、赞教,缺出由候补道官升补。


官名。金代大兴府、按察司、统军司、招讨司等皆置此官。《金史·百官三·大兴府》:“知事,正八品,掌付事勾稽省署文牍,总录诸案之事。”元代户部各库、礼部各司、兵工两部各总管府都有知事,从八品。见《元史·百官一》。明代通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转盐运使司、各府都有知事,为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不等。见《明史·职官二、四》。清代通政使司有知事,与经历分掌出纳文移。提刑按察使司的知事,掌勘察刑名。都转盐运使司、各府也都有知事。见《清史稿·职官二、三》。

宋初,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宅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指兵,州指民政,后来文武官参为知州军事;诸府置知府事,均为地方长官。后来,成为正式官名。

民国初,改知县为“知事”,国民政府成立后,改知事为县长。

猜你喜欢

  • 导从

    官吏出行时的仪仗队伍,前为导,后为从。据《后汉书·舆服志》,汉朝公卿以下至县三百石长导从,置门下五吏: 贼曹、督盗贼、功曹,皆带剑,三车导; 主簿、主记,两车为从,县令以上,加导斧车。汉朝官吏出行时仪

  • 翼军校尉

    官名。十六国后赵石虎置。《魏书·临渭氏符健传》: “健便弓马,善于事人,石虎深爱之,历位翼军校尉、镇军将军。”

  • 官谤

    官吏失职而受责难。《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敢辱高位,以速官谤。”

  • 访试将军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似为天朝典官,见于《省难记略》,所掌似为察访之事,无固定员额,官阶为职同将军。

  • 中书令

    官名。① 西汉为“中书谒者令”简称,武帝时置,由宦者担任,掌收纳尚书奏事、传达皇帝诏令,成帝时改中谒者令。参见“中书谒者令”。②魏晋南北朝为中书省长官之一。三国魏文帝初年分秘书置中书省,以秘书左、右丞

  • 部司马

    官名,汉置,属部校尉,俸比千石,掌领兵。参看“部校尉”条。

  • 宫臣

    东宫官员泛称。《旧唐书·李纲传》:“皇太子勇尝以岁首宴宫臣”。

  • 营司马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末刘备为左将军时置,以庞羲任之。建安二十四年,马超等上刘备为汉中王,表于汉献帝,在表中庞羲排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前。官名,东汉末年刘备置,掌领兵作战。《三国志·蜀书·

  • 怀信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五班,拟克狄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 定制后班阶略提高,拟明智将军等号。

  • 王府典仪

    官名。清置,亲王府六人世子五人,郡王府四人,长子、贝勒、贝子、公各三人。秩从四品至从八品不等。掌仪节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