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皇城司

皇城司

官署名。五代始置。宋初改武德司,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复旧名。掌皇城出入管籥木契、亲从官与亲事官名籍,拱卫皇城。其皇城使、副使为武臣叙迁之阶,不领本职。另置勾当皇城司公事为长官,以诸司使、副使及内侍都知、押班充任。南宋初,设行营禁卫所,高宗绍兴元年(1131)改称行在皇城司,置提举官与提点官,改勾当皇城司公事为干办皇城司公事。西夏亦置,西夏语音“斡尼则啰”,属次等司,设正使、承旨各四员。


官署名。五代时始设此官署,其职为拱卫皇城。其长官称皇城使,以君主的亲信担任。宋代沿置。但是,宋朝以官寄禄,表示资历待遇,号为正官,不另有皇帝命令不管本司事,因此,宋朝皇城司的实际主管官员,不是皇城使而是“干当官”。《宋史·职官六·皇城司》:“皇城司,干当官七人,以武功大夫以上及内侍都知、押班充。掌宫城出入之禁令。凡周庐宿卫之事、宫门启闭之节隶焉。”

猜你喜欢

  • 平胡中郎将

    官名。南朝齐置。《南齐书·王玄载传》: “以玄载士望,板为徐州刺史、持节、监徐州豫州梁郡军事、宁朔将军、平胡中郎将。”

  • 旗籍司

    官署名。即“旗籍清吏司”。

  • 国信所点检公事

    官名。宋朝国信所属官,负责祗应具体事务。

  • 太常

    官名。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由奉常改名。一说西汉初已有此名,惠帝时改为奉常,景帝时复旧。秩中二千石,位列九卿之首,官居清要,职务繁重,多由列侯充任。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礼仪,管理皇帝陵

  • 委署库掌

    官名。又称委署库长。清朝内务府武备院之属官。南鞍、北鞍、甲、毡四库各设一人。正六品。协掌各库事务。

  • 武毅将军

    官名。①南北朝杂号将军之一。南朝宋八品; 梁武职六班,大通三年(529)列为“十武将军”之一,班次稍高; 陈因之,六品、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中置,十七年定为六品下,二十三年改七品上。

  • 右中侍上士

    官名。西魏、北周置,详见“中侍上士”。

  • 掖直郎

    官名。金朝内侍阶官。二十五阶之第十八阶,秩正八品上。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内侍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为(二)十五阶。正八品上,称掖直郎。见《金史·百官一》。

  • 坛庙官

    清朝的坛庙官,包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太庙等官员。其中天坛尉、地坛尉各八人,五品一人,六品七人,太庙尉十人,四品二人,五品八人;社稷坛尉五人,五品一人,六品四人,属太常寺;堂子尉八人,七品二人,八

  • 律学博士

    官名。①沿“律博士”。②唐朝国子监置律学,初设博士一员,后增至三员,从八品下,掌教授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以律令为专业,兼格式法例; 高宗显庆三年(658)废学,以其隶大理寺,龙朔二年(662)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