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民部

民部

官署名。十六国后凉、后燕均置,设尚书为长官。麴氏高昌国置为八部之一,设长史、司马为正、副长官。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 (546)改尚书三十六曹为十二部,此为十二部之一,隶尚书省,设郎中为长官,或说亦置尚书。至恭帝三年 (556) 仿《周礼》建六官府,遂为地官府所辖诸司之一,协助大司徒卿,管理户口籍帐。设中大夫二员为长官,属官有民部吏上士、民部吏中士等,领诸乡伯中大夫、左右遂伯中大夫、稍伯中大夫、县伯中大夫、畿伯中大夫、州长上士、党正旅下士等。北周沿其制。隋文帝开皇三年 (583)改度支为民部,为尚书省六部之一,职掌财赋户籍,设尚书为长官; 炀帝大业三年 (607)增设侍郎一员为次官,领度支、民部 (人部)、金部、仓部四司。唐初沿置,高宗永徽元年 (650)因避太宗讳,改名户部。又,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 (1389) 改户部四属部之首的总部为民部,设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为正、副长官,主事四员,职掌省府州县土地户籍。二十三年分四属部为十二部,遂罢。


官署名。隋开皇三年,改度支为民部,统度支、民部、金部、仓部四曹。唐高宗永徽初,因避太宗李世民讳,便改民部为户部,掌全国土地、人口户籍、赋税财政等。见《文献通考·职官六·户部尚书》、《新唐书·百官一·户部》。

猜你喜欢

  • 任子令

    汉朝关于选官的律令。其中规定,凡吏二千石以上任职满三年者,得任其同产(兄弟)若子一人为郎。任子一般为郎官或太子官属。哀帝时下诏废除,旋复。东汉因之,公卿、校尉、尚书均可任子弟为郎或舍人。桓、灵时,宦官

  • 护夷校尉

    官名。北魏置。掌管东方少数民族事务。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三品下,二十三年改为从三品。北齐沿置,从三品。

  • 小司土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土司次官,佐司土中大夫掌本司事务。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遂成为司土司长官,称司土下大夫。宣帝即位,复置六府诸司中大夫后,仍为次

  • 行参军

    官名。三国至唐俱置。晋初制度,中央除拜者为参军,诸府自辟者为行参军。晋末以后行参军亦可除拜,唯品阶例低于参军。①三国蜀诸葛亮丞相府所置,无固定职掌。两晋、南朝、北魏、北齐公府、将军府、州府亦置,不署曹

  • 东川局

    官署名。清朝云南东川之铸钱局。雍正十一年 (1733) 置,设监铸官一人,以东川府知府充任,掌理滇铜鼓铸事宜。

  • 小吏部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吏部司次官,亦称吏部下大夫、小吏部。员一人,佐吏部中大夫掌官员的选举与迁转。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遂为吏部长官,称吏部下大夫。宣

  • 南宫卫士令

    官名。东汉置,属卫尉。秩六百石,有丞。领员吏九十五人,卫士五百三十七人,守卫南宫。官名,东汉置,属卫尉,俸六百石,掌南宫卫士。有丞一人,吏员九十五人,卫士五百三十七人。见《后汉书·百官志二·卫尉》。

  • 上宰

    指宰相。晋代枣道彦(据)《杂诗》:“天子命上宰,作蕃于汉阳。”

  • 武部侍郎

    官名。即兵部侍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改,肃宗至德二载(757)复名兵部侍郎。参见“兵部侍郎”。官名。见“武部”。

  • 大司宪

    官名。即御史大夫,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为御史大夫。官名。唐置,见“宪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