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次长

次长

官名。民国设此官。中央各部除设部长之外,还设次长,相当今天的副部长,如政务次长,常务次长。


官名。南京临时政府始置,为中央行政各部的副首长,员额一人。北洋政府沿其制设,为简任官。其称号如外交次长、内务次长等。各部一般均设一人;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内务部设二人,旋裁去一人;二年(公元1913年)内务与财政两部各设二人;三年(公元1914年)内务、财政、陆军、交通四部各设二人,五年(公元1916年)内务与交通两部裁去一人;十六年(公元1927年)陆军部设四人、贴政部设三人,均兼署长。次年,又减陆军部次长为二人。国民党政府时,中央政府各部干部长之外,分设政务、常务两次长。又南京临时政府始设的参谋本部亦以次长为副首长。北洋政府与国民党政府沿置,见“参谋次长”。

猜你喜欢

  • 河渠署

    官署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始置,隶都水监。唐朝沿置,掌河渠、陂池、堤堰、鱼醢之事,凡沟渠开塞,渔捕时禁,皆由其主管。有令一员、丞一员、河堤谒者六员及渔师等属。北宋初存其名而无职司。

  • 折兰王

    西域折兰国国王。《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去病)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

  • 官品

    官员的等级,参见“品”。

  • 书写机宜文字

    官名。宋朝招讨使、镇抚使等之属官,由长官奏辟,掌书写机密文字。简称书写文字。军事幕职名。宋置,为御营使、宣抚使、宣抚处置使、招讨使、制置大使、制置使、经略安抚使、总管、钤辖、招抚使、镇抚使、三衙等所属

  • 库藏司

    官署名。清末度支部所属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掌核国库出入款项、各省报解京饷各项经费、收放颜缎两库物料,核议苏杭两省织造奏销,盘查银缎颜三库。置郎中三人,员外郎四人,主事三人。官署名。民国初

  • 内头领

    见“掇尔契达”。

  • 万全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明置,掌领十五卫、三守御千户所、五堡。见《明史·地理志一》。

  • 台丞

    御史中丞简称。即御史台之丞。也就是御史中丞,也称御史中执法。西汉置,在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详“御史中丞”条。

  • 装书直

    杂任职名。唐置于集贤院,员额十四人,掌装钉书籍之事。

  • 行典药局

    官署名。元置,属典医监。掌供奉东宫药饵。设达鲁花赤一人,大使、副使各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