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晋置,掌护漕运河道,属大司农。
官名。三国蜀、吴置。蜀后主建兴(223—237) 末,胡济曾任之,统诸军,封成阳亭侯,后迁中监军。吴置中、左、右典军,典宿卫禁军。东晋祖约代兄祖逖镇谯时,以戴洋为之,后迁督护。官名,三国蜀吴皆置。蜀后
官名。即国子祭酒,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国子祭酒。
官名。唐宣宗大中(847—860)中置,以枢密院吏充任,承受传宣皇帝旨意。五代以诸卫将军充,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改为枢密院承宣。宋朝复为枢密院承旨,以士人充,为清选。神宗元丰(1078—1085
清朝捐钱授官之章程。初由补充军饷、兴办工程及赈济之需,准富民献纳款项,依例奖叙,后遂列为正项收入,明订章程及价格,如“河工捐例”、”海防捐例”等。是为暂行事例。又有捐贡监、衔封、加级、纪录等为现行事例
官署名。清朝工部制造库所属之机构。顺治元年 (1644) 置,设首领太监一人,太监十人。掌每岁收挂门神、门对之事。乾清门以内及宁寿宫、慈宁宫等处由首领太监收挂。乾清门以外由部员带领匠役收挂。
官名,即功曹。秦置,西汉因之。掌官府人事,居掾属之首。丞相掾属有西曹主吏。官名,其职即功曹,秦和汉初置,掌官府人事,居掾属之首,全名为主吏掾,省称主吏。《史记·曹相国世家》:“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
官名。北齐置,太子中盾署次官,员一人。参见“太子中盾署”。
官名统称。宋朝指秘书丞、太常丞、宗正丞。其选甚清。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为职事官。
监羽林士,即羽林监,初由中郎将和骑都尉监,后单置监,俸六百石。《后汉书·窦固传》:“显宗即位,迁中郎将,监羽林士。”参看“羽林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