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明经

明经

选举制度。意为通晓经学。始见于汉,自武帝尊崇儒术后,颇盛。无常制。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后85)始令郡国举通晓经学者,凡十万以上举五人,十万以下举三人。后附以年龄规定,如质帝本初元年(146)定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此科多补博士、议郎。东汉后渐不为所重。隋炀帝置,与进士科并行。唐沿置,为进士、秀才等六科之一。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科。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亦设,下分三礼、三传等科。以《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谷梁传》、《公羊传》为小经。每经考墨义、大义,贴小经,试时务策。殿试考大义,贴大经、中经和小经。出身与进士科同。神宗熙宁四年(1071)罢。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复置,得五百人,分授郎中、东宫侍书、御史、参政、通判、王府引礼舍人等官,亦有至佥都御史者。后虽不行,但渐成为明清学校贡生的俗称。


明经即通晓经学。1、为汉朝察举科目之一。《后汉书·儒林传下·魏应》:“习《鲁诗》。闭门诵习,不交僚党,京师称之,后归为郡吏,举明经,除济阴王文学。”又张玄:“少习《颜氏春秋》,兼通数家法,建武初,举明经,补弘农文学。”

2、唐宋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唐制,取士之科……有明经……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

3、明清两朝称贡生为明经。《日知录·明经》:“今人但以贡生为明经,非也。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

猜你喜欢

  • 禁苑啬夫

    官名,秦汉置,掌禁苑。禁苑是专供君主游猎的地方。秦昭王时有禁苑五处,每苑设啬夫一人,掌管苑事。见《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远离京城的禁苑,由县代管。见《睡虎地·秦简》。汉禁苑也置啬夫。官名。禁苑是直属朝

  • 典镌刻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天朝典官,掌刊刻诏旨及书籍,员额四人,官阶为职同指挥。

  • 牛录章京

    满语官名。原称“牛录额真”,后金天聪八年 (1634) 改是称。顺治十七年 (1660),定汉名为“佐领”。参见“牛录额真”。武官名。清置,见“牛录额真”。

  • 左名曹员外郎

    宋朝吏部、户部、礼部员外郎统称。

  • 盛京兵部左司

    官署名。清朝盛京兵部所属二司之一。康熙三十年 (1691) 设。掌邮传驿递事务,负责管理盛京二十九驿站。凡驿员传递文书经过者负责验看邮符,并供应其所需役夫马匹。设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主事一人,笔帖

  • 次供

    吏员名。即次供御。宋置于殿中省尚辇局,员额一百三十人,掌奉供御舆辇,旧亦祗应殿阁使用。其地位在正供之下,下都之上。

  • 宫分军详稳司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统领由宫分人组成的军马。

  • 琼林苑

    苑园名。见“提点在京四园苑所”。

  • 主计部

    官署名。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五月十三日,国民党政府重新修正公布《行政院组织法》,把原属国民政府的主计处,改为行政院的主计部,次年三月行政院缩小组织,复改为主计处,仍为行政院的组成机构。参见“

  • 保头

    官场用语。宋朝举人赴解试或选人注官,皆须三、五人或十数人结成一保,撰写保状。三次应试而终场者称为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