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日讲起居注官

日讲起居注官

官名。清朝起居注馆之专职记注官。掌记载皇帝言行及修起居注。顺治十二年(1655)置日讲官,以满、汉词臣兼充。康熙九年(1670) 设起居注馆,以“日讲官”兼充起居注官,故名。后日讲很少举行,日讲官遂为专职记注官,“日讲”仅成其例带之虚衔。额设满十人、汉十二人,除翰林院掌院学士和詹事府詹事照例兼充外,余由翰、詹各官内简充。凡皇帝坐朝或举行典礼、祭祀,记注官皆轮班侍值,出行则请旨扈从,退而记载。编成之起居注每年底进呈,发下后送内阁存储,副本留翰林院。


官名。清置。起初,日讲官和起居注官为两官,后合而为一,“掌侍直起居,记言记动。经筵临雍,御门听政,祭祀耕耤,朝会燕飨,勾决重囚,并以二人侍班。凡谒陵、校猎、巡狩方岳、请旨、扈从、侍直,敬聆纶音,退而谨书之。”“顺治二年,始置日讲官。康熙九年,始设起居注馆,置满洲记注官四人、汉八人,以日讲官兼摄。时日讲与起居注各自为职,并置满洲主事二人,汉军一人。二十五年停日讲,其起居注官仍系衔‘日讲’二字。五十七年省起居注馆,改隶内阁,遇理事日,以翰林官五人侍班。雍正元年,复置日讲起居注……于是日讲、起居注合而为一。”见《清史稿·职官二·起居注馆》。

猜你喜欢

  • 安辑户口使

    使职名,亦称户口使。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置,以宇文融除御史中丞充诸色安辑户口使,括得客户八十余万,征籍外田税钱数百万,朝廷多异议。天宝四载(745)以户部郎中王鉷加勾当户口色役使。

  • 尚书祠部郎

    即“祠部郎”。

  • 礼部左侍郎

    官名。明、清礼部之副长官。自唐至元,礼部均设侍郎,一二人不等。至明,始分左、右,以左为上,左、右各一人,正三品。共佐尚书掌部务。清沿明制。初以左、右参政为礼部副长官,顺治元年(1644) 改左、右参政

  • 外物料库

    见“物料库”。官库名。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改麸面库置,属光禄寺。掌收储米、盐、杂物,以备膳食及颁赐百官之需。设监官二人,以三班使臣及内侍充任。

  • 内书令

    官名。即内史令,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改,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名内史令,三年改中书令。官名。见“内史省”。

  • 枢府

    ① 宋朝枢密院之别称。② 清朝军机处之别称。

  • 存记

    选官制度。清朝官员欲得实缺,需经保举,并于吏部登记,称“存记”,以按班选补。

  • 内直局

    官署名。隋朝置,以监、副监各二人为正、副长官,下设监殿舍人四人。隶东宫门下坊。唐朝沿置,设监二人、副监二人。掌符玺、衣服、伞扇、几案、笔砚、垣墙等。高宗龙朔二年 (662),改监为内直郎、副监为丞。官

  • 顺天府通判

    官名。明清皆置,正六品。明代通判掌理粮储、马政、军匠、薪炭、河渠、堤涂之事;清代通判掌牙侩税收、平禁争伪。见《明史·职官三·顺天府》、《清史稿·职官三·顺天府》。

  • 官名,为四辅之一。《尚书·大传》:“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