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护军使

护军使

官名。民国北京政府时期设此官,为特殊区域中的军事长官,以将官充任,由大总统选择任命。在无都督的省份,直属中央,有节制全省军队之权;在有都督的省分,则有节制该管区域内军队之权,但应随时商承都督,并呈报中央核办。


地方军政长官。北洋政府设置,按照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布的《护军使暂行条例》规定,护军使分做两种:一种是设于无军政长官的省区,相当于都督或将军,一般冠以省名,每省只能设一人。一种是设于有军政长官的省区,只辖省内某一地区的军队,其地位次于都督,略高于镇守使。一般冠以辖区地名,同一省内有设置二人的。个别的护军使设有副职,称为护军副使。护军使的公署称为护军使公署,初期其编制得比较省军政长官公署而员额略少,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五月二十八日陆军部呈准护军使署只设军务与军需两课,另设军医与军法官各一人。

猜你喜欢

  • 宗学博士

    官名。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改宗学教授置,正八品。十年,令序位在太常博士之下。掌教授宗学生。

  • 门下亭长

    官名。西晋置。隶太子太傅、少傅。位在门下书佐上。

  • 哈番

    满语。意为“官”。

  • 坊佐

    官名。隋朝诸卫所统亲、勋、翊卫府及东宫领兵军府所统军坊官,置二人,后随军坊渐废。

  • 东西南北四中府

    官署名。北齐置,分掌四中关津,属护军府。四府各置中郎将一人,长史、司马、录事参军、统府录事各一人;又有统府直兵及功曹、仓曹、中兵、外兵,骑兵、长流、城局等参军事各一人,法、田、铠等曹行参军各一人;又领

  • 马步军都总管

    官名。宋初有马步军都部署,后避英宗赵曙名讳改称,以诸路帅臣兼领,掌总治诸路军旅屯戍、营防守御之政令。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于沿河沿淮沿江要郡帅府置,以文臣充任,带安抚使衔。绍兴五年(1135)

  • 宪衔

    官制用语。唐、宋兼御史台官,称宪衔。唐朝后期,始授御史台兼官,以示优崇。宋朝分兼御史大夫,兼御史中丞、兼侍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兼监察御史五等。以授武臣、宗室及禁军将校。通事舍人、内殿崇班以上武臣,初除

  • 司常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有司常中士二人,下士四人,掌理九种旗帜,各有类属,用于国事。北周依《周礼》置司常中士,正二命;司常下士,正一命。属春官府司辂下大夫。

  • 哈思呼额尔吉阿里费拜察喇按班

    满语官名。汉译为“左都御史”。

  • 内城巡警总厅

    官署名。清末巡警部、民政部所辖之机构。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京师内城工巡总局设。初隶巡警部,三十二年,改隶民政部。专理京师内城警务、民政及护卫皇帝车驾等事宜。置厅丞一员,从三品。辖总务、行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