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必阇赤

必阇赤

蒙古语,意为“书史”。又译“必彻彻”。蒙、元怯薛执事中为大汗、皇帝主文史者的称谓。元各官衙中以蒙古文作书之掾史、令史,称为蒙古必阇赤。

猜你喜欢

  • 左沮渠

    官名。匈奴置。由四贵姓中的须卜氏(一译作卜氏)充任。

  • 户卫

    武吏名,掌户卫。《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东武贞侯郭蒙“以户卫起薛,属悼武王,破秦军杠里……为越将军,定三秦,以都尉守敖仓,为将军,破籍军,功侯。”

  • 机密

    机要职务或机要部门的通称。唐朝初年,指挥军事于禁中,遂以“机密”二字名官。太宗贞观(627—649) 中,非三省长官行宰相事,加专典机密衔。

  • 左右羽林率倅长中士

    官名。见“左右羽林率上士”。

  • 兵部郎官

    兵部郎中、员外郎通称。

  • 太子车舆局丞

    官名。北齐置,为太子车舆局长官。

  • 太原令

    官名。唐制为赤县令之一。参见“赤县令(1)”。

  • 上大将军

    官名。三国吴大帝黄龙元年(230)拜陆逊为之统兵,位大将军上。十六国汉、前燕、北燕亦置。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置,正九命,位大将军上,为高级武官名号。隋朝为从二品散实官,炀帝大业三年(607)罢。

  • 行军元帅

    官名。北周临时设置的最高统兵官,统一道或数道行军总管,兵停则罢,多以亲王或重臣为之。隋朝、唐朝前期用兵,亦多沿置。武官名。北周设置,为行军出师时军队的统率官。任此职者见《周书·稽胡传》:“建德六年(公

  • 后宫谷帛治职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职准度支尚书,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