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庶政司

庶政司

官署名。北洋政府置,属外交部。依照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官制,其职掌为:一、外人传教交涉;二、游历、游学;三、各使署、领署、专使和各种公会经费;四、在外的本国人关系民事、刑事法律问题;五、各国公会、赛会;六、其他不属各司事项。司的主官为司长,下设佥事、主事等。次年改为政务司。

猜你喜欢

  • 纶音档

    档案名。清朝军机处之档册,专记皇帝特降之谕。清制,皇帝的命令,通称谕旨。然“谕”与“旨”亦有所别,凡因臣下奏请而发者称“旨”; 凡不因奏请而特降者称“谕”。

  • 道尹公署

    官署名。北洋政府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五月二十三日公布《道官制》,改观察使公署为道尹公署。公署内部组织与观察使公署同。道尹公署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14年)七月一日起裁撤。参见“观察使公署”。

  • 臣僚

    臣僚,也写作臣寮,犹言“众臣百官。”《后汉书·宦者列传》:“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君者,唯阉宦而已。”

  • 法制院副使

    官名。清末内阁法制院副长官。宣统三年(1911)五月设。一人,简任。掌佐院使管理本院事务,院使有事故时代理其职。官名。清末置,为法制院的副长官,见“法制院”。

  • 小内史上士、中士、下士

    官名。见“内史上大夫、中大夫”。

  • 租庸青苗使

    官名。唐置,掌收租、庸、青苗税,即掌钱谷的官员。唐制:中男(十六至二十岁)、丁男(二十一至五十九岁),每人授田一顷,每年交粟二石,叫做租。凡丁,每人每天无偿服役二十日,若不服役,每日交绢三尺,叫做庸。

  • 渠长

    1、指称少数民族首领或统领军队的乡豪、宗主。也称渠帅、渠魁。详“渠帅”、“渠魁”条。2、唐朝掌管沟渠水利的乡官。见《新唐书·百官三·都水监》。

  • 典郡

    本义是主管一郡的政务,也代指郡守。《汉书·云敞传》:“唐林言,敞可典郡,擢为鲁郡大尹。”

  • 天文博士

    官名。隋朝太史曹属官,置二员,正八品,掌教习天文气象。唐武则天长安四年(704)省。伎术官名。隋秘书省太史曹所属,掌天文观察伎术,并以其伎术传授天文生。

  • 羽林士

    官名,汉置,俸比三百石,掌送从。《后汉书·孝顺帝纪》:“乃召公卿百僚,使虎贲、羽林士屯南北宫诸门。”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又取从军事死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