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小宗伯上大夫

小宗伯上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春官府次官,员二人,佐大宗伯卿掌礼、乐、祭祀、天文历法、卜、祝以及纶诰、著作等方面的事务。正六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罢。


官名。北周依《周礼》之制设置,为大宗伯卿的副职。《周礼》小宗伯的职务是掌理建立国中祭祀的神位,五礼的禁令与用牲品的差等,辨别庙祧的左昭右穆,辨明五等吉服与凶服,车旗宫室的禁令。掌理四时祭祀行事的程序与礼仪,凡大礼则辅佐大宗伯;小祭祀,则与大宗伯在大祭祀中一样专掌祭祀。北周小宗伯上大夫员额二人,正六命。任此职者见《周书·杨忠传》:“孝闵帝践阼,人为小宗伯。武成元年(公元559年),进封随国公,寻治御正中大夫。”参见“大宗伯卿”。

猜你喜欢

  • 上名

    官制用语。宋朝吏人、公人、军人等名次与地位较高者称为上名,较低者称为下名。

  • 知三班院

    官名。见“三班院”。

  • 开府

    ①指开设府署、辟置僚属。始于汉朝,通常只许三公开府。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又许车骑将军开府。魏晋南朝时期,常以此作为对高级官员的宠待。②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第一品下,二十

  • 三品勋位

    官职等级。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 (508)改原九品官制,在十八班和流外七班之下设三品蕴位和三品勋位,以授流外官。在此等级中包括中书正令史、尚书正令史至山阴狱丞等官职。授予寒士与寒人。

  • 钤记

    清朝印信之一种。凡文职佐杂官以及不兼管兵马钱粮的武职官员用之。木质。由布政司发官匠刻给。较低级的官吏所用的印。《清会典·铸印局》:“文职佐杂,及无兼官兵马钱粮之武职官,所用木钤记,均由布政司发官匠刻给

  • 凤阁

    官署名。即中书省,唐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改,中宗神龙元年 (705) 复名中书省。唐朝武则天光宅元年改中书省为凤阁,改中书令为凤阁令。《旧唐书·职官二·中书省》:“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缉熙

  • 中给事中

    官名。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末由中给事改名,从五品。北齐属中侍中省,员四人。由宦官充任,掌后宫事,并负责与外朝的联系。从五品。官名。北齐设置,为中侍中省的属官。见“中侍中省”。

  • 射声丞

    官名,汉置,为射声校尉佐官,六百石,掌文书。参看“射声校尉”条。

  •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初满族贵族参预国政之政治制度。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设理政听讼大臣五人,又称议政大臣,是为清议政制度的最早记载。天命七年(1622),努尔哈赤定子侄八人为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十一年,

  • 营造司郎中

    官名。清朝内务府营造司之主官。额设二人。掌司事。